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5日電 題:“漁”書記的強村夢
作者 李霞 唐姚
廣元市利州區三堆鎮七里村層層疊疊的山巒中,時常有幅這樣的景象:在一片波光粼粼、綠影倒映的魚塘邊,一個身材高大的身影穿梭于田壟間,他斜挎休閑包,不時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著,見到村民,便笑意盈盈主動上前話起了家常。
村民們都親切地稱他“漁”書記,這位“漁”書記原名梁庭華,今年36歲,是利州區紀委監委派駐七里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漁”書記的稱呼名副其實。一來參加工作前有過養魚經歷,算得上是富有經驗的“魚把式”。二來駐村后,肩負“授之以漁”的使命,領著大伙兒搞起了養魚業,“漁”書記就這樣被大家叫開了。
“漁”書記一到崗,便帶著工作隊員跑遍了七里村。下了十來天的“跑腿功夫”,基本摸清了村情:產業發展基本停滯,網箱養殖戶轉產失敗,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細數著眼前困擾七里村發展的難點和村民心中的痛點,大家神色凝重,陷入沉思,心情如同村里凋零荒山般沉重。
最終打破沉寂的是“漁”書記。“網箱養殖取締了,但養魚的經驗、技術這些家伙事兒還在,那就繼續養魚!”“漁”書記果斷拍板,大家拍手稱快。
“說得輕巧,在哪兒養?”正當大伙兒起勁時,很快又在為魚“安家”這件事上犯了難。以前七里村“靠水吃水”,依靠白龍湖為生,自取締大型湖泊網箱養魚后,養魚便沒有了“根據地”。
這時,三堆鎮集體經濟總社支了招——可借用鄰村的“地盤”。“那就太好啦!”大伙兒興奮得睡不著覺。
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工作隊便立即行動了起來。幾天考察下來,大家相中了地緣相鄰、溝渠便利、水資源豐富的九龍村,說干就干,最終兩村決定實行“飛地”抱團發展,進行資源和技術優勢互補,合股在九龍村建立10畝水產養殖基地。
緊接著,建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張羅選購魚苗,物色養魚能手,申請項目資金……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歷經1個月時間,4萬余尾鱸魚、1萬余尾花鰱順利“安了家”,養魚業就這樣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
四處奔波挑選性價比高的魚飼料,一有空便鉆研最新的養魚技術,整天“泡”在魚塘跟養殖員探討魚的長勢……為了養好魚,“漁”書記也重新做起了“魚把式”。
在“漁”書記的帶領下,駐村工作隊齊心協力謀產業發展,曾經的七里村逐步有了新起色。如今,該村的魚產業已初具規模,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網箱轉產困難戶也迎來了新生活。
七里村70歲的村民張發義重操舊業,到九龍村當起了水產養殖技術員,每月5000元的工資讓他樂得合不攏嘴。
村民們在為實現家門口再就業而欣喜時,也期待著辛勤耕耘的饋贈。
鱗光閃閃,魚躍人歡。7月4日,去年投放的部分鱸魚、花鰱正式上市,在村民們的共同見證下,1.55萬斤高品質魚賣出了26萬余元。預計今年總銷售額將達到65萬余元,實現利潤29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占比55%,村民的生活有了新盼頭。
在利州區紀委監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近日,七里村還引進了西門塔爾肉牛31頭,建起了肉牛養殖基地;今年枇杷等農產品喜獲豐收,工作隊員又發動“朋友圈”,幫助農戶銷售枇杷、土雞等農特產品,助農增收3萬余元。2021年,利州區紀委監委、七里村分別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
“鄉村要發展,村民要致富,產業興旺是關鍵。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我們希望通過帶領村民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把‘空心村’變成富強村。”展望未來,“漁”書記梁庭華信心滿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