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9日電(記者 王鵬)多學科診療模式(簡稱MDT),是現代醫療領域廣為推崇的領先診療模式。MDT在打破學科之間壁壘的同時,可以有效推進學科建設,也能提高診治質量,大大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近年來,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高標準推進MDT建設,建立了婦科腫瘤、消化道腫瘤、肺腫瘤、腦腫瘤、老年疾病等MDT。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MDT團隊相關負責人,詳細解析MDT建設的“五醫院模式”。
打破科室壁壘 以患者為中心
對患者而言,MDT能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益處?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健舉了個直觀的例子:一名低位直腸癌患者,腫瘤體積較大,且距離肛門僅有3厘米,如果按傳統手術方法,不一定能保住肛門。后來通過MDT協作,進行影像學評估、基因檢測、綜合癥評估等,認為可以先實施輔助放化療,把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

“后來通過放化療后,我們給患者做了手術,完美地把肛門保住了。”楊健說,正是因為消化道腫瘤MDT的存在,才給病人帶來了術后功能上的巨大改善。在楊健看來,雖然醫院MDT建設起步稍晚,但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迅速打破了科室壁壘,“以疾病為導向,以患者為中心,讓患者的的確確獲益。”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肺癌MDT秘書曾貴林同樣舉例:一位肺癌患者伴有淋巴結轉移,原本被認為不可能手術。后來MDT團隊包括腫瘤科、呼吸科、胸外科等多科討論后,決定對患者進行轉化治療。后來,經過化療聯合免疫,加上手術切除,患者達到了根治效果。

“傳統的聯合會診費時費力,如今的MDT一次性討論出結果,具有權威性。”曾貴林說,醫院肺癌MDT一直秉持“以患者為中心”,從未向患者收取費用,同時每次進行MDT,不僅增進了不同科室醫生的業務能力,也給學生們帶來了培訓和教育,很利于學科發展。
“老年科+骨科” 獨創“共管模式”
對老年人來說,摔跤、骨折極其危險。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醫學MDT,老年科與骨科的“共管模式”,成為一大創新。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科主治醫師王凌霄說,以老年人髖部骨折為例,如果不做手術,一年內死亡率可達80%以上。“我們國內外的專家共識指南都建議,老年人髖部骨折盡量手術,讓患者從躺的狀態到坐起來,甚至走動起來。”在此背景下,醫院成立了老年人髖部骨折MDT團隊。
她舉例道,科室9月份入住了一個80多歲老人,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內臟功能差,骨折后臟器狀態也越來越差,一旦手術,術后并發癥風險極高。為了給老人做手術,MDT團隊為老人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盡量在術前改善內臟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后來手術很成功,老人也順利出院。
談及“共管模式”的創新之處,王凌霄說,傳統的會診模式,醫生對病人的情況了解不如每天查房的醫生,“共管模式”則形成了一系列質量控制體系,從醫護到護理到出院,都有一套相應的管理流程。“我們可以跟骨科醫生共同去管理病人,保證整個治療的連續性。”
“集中+松散” 全面賦能MDT建設
“在傳統的診療過程中,我們對病人可能只針對一個癥狀或者是一種疾病,但是在如今的臨床診療過程中,我們需要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診斷和治療。”談及醫院建設MDT的初衷,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質控部副部長李躍說。

據李躍介紹,該醫院2015年就啟動了MDT,目前形成了“集中+松散”的MDT模式。所謂“集中”,即5個集中型MDT,包括婦科腫瘤MDT、消化道腫瘤MDT、肺腫瘤MDT、腦腫瘤MDT、老年疾病MDT。
“‘松散’則為另外10個自發組織的MDT,囊括了絕大多數科室。”李躍表示,10個松散型MDT由多個相關科室組織起小團隊,定期在開展專科學習,包括診療路徑的優化,以及專病最新共識的共享,從而幫助這一類患者能夠更好地制定相應的治療規范。
據了解,目前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5個集中型MDT,以腫瘤和老年醫學為中心,推動建成了兩個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未來,醫院將以光華新院區建設為契機,逐步實現從MDT的診療發展成為以疾病為中心的專病診療中心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