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2日電 (李虹)“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電梯維修是高層住宅老大難問題,近年來,成都市新都區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中探索引入電梯“保險+服務”新模式,借“市場之手”在化解小區電梯維護維修矛盾和管理風險上取得基層實踐經驗,不僅活用維修資金,也進一步規范電梯管理,降低居民維修成本,開創多方共贏新局面。
電梯維護維修矛盾日益凸顯
“電梯壞了修理不及時,在上下班高峰期我們這些高層住戶只能走樓梯,實在太不方便了!”成都市新都區居民張大姐所居住的小區電梯頻繁出現故障,每次維修因為資金問題總是拖得很久,居民上下樓梯苦不堪言。
當前成都市新都區住宅小區已有近1.5萬臺電梯,隨著電梯保有量持續增長、老舊電梯逐年增多,越來越多“年紀較大”的小區電梯出現各種“病痛”,維修一次的費用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加之因維護、管理、維修責任不明晰、缺乏有效監督手段等原因,日常維護不到位,不僅令電梯“小病”拖成“大病”,給居民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加強政策指導 解決電梯“帶病”運行
成都市新都區聚焦電梯維修等民生需求,多措并舉提升維修資金使用質效,創新開展維修資金“公益代辦、全程指導”服務,指導業委會或物業企業按照《成都市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及時啟動維修資金正常使用程序,組織相關業主表決并及時處置。當電梯故障嚴重影響業主生活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時,可不經業主表決,直接啟動維修資金應急使用程序,對電梯故障進行“快修快處”。
2023年,成都市新都區審核并撥付涉及電梯維修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約165萬元,通過協助、指導項目啟動維修資金應急使用“綠色通道”,電梯維修從立項到備案平均在15-30日內完成。

引入電梯保險“新模式” 破解“把錢用好”難題
盡管可以申請維修資金應急使用“綠色通道”,但應急使用程序在實際操作中受諸多因素影響,仍不能滿足業主對電梯維修及時性的要求。
如何能既降低維修資金使用決策成本,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破解維修資金“把錢用好”難題,成都市新都區另辟蹊徑,在維修資金使用中引入商業保險機制,聯合人保財險四川成都新都支公司共同探索研發了電梯“保險+服務”新模式。
何為電梯“保險+服務”新模式?一是提供“人身安全保障”,投保電梯在使用過程中,因機械故障導致乘梯人員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由保險公司提供經濟賠償。二是提供“電梯維保監管服務”,保險公司通過專業技術團隊,每季度對維保過程進行巡查,督促整改問題,同時搭建電梯管理監測平臺,實現對維保過程、維保質量的線上智慧管理。三是提供“電梯維修費用賠償”,為投保電梯提供故障零部件合理和必要的修理、更換費用賠償(每臺電梯維修保額可達15萬元),嚴格把關電梯配件的價格和質量,擠干報價“水分”,打消居民對維修報價過高的擔憂和質疑。
“市場之手”好不好用?成都市新都區按照“以點帶面、逐步覆蓋”的思路,結合全區安置小區實際,對引入電梯“保險+服務”開展試點探索。2022年,成都市新都區住房發展中心指導人保財險四川成都新都支公司對全區安置小區772臺電梯進行“大體檢”,并根據“體檢報告”對電梯運行風險隱患進行評估,相繼啟動電梯綜合保險購買流程。截至目前,成都市新都區安置小區“電梯綜合保險”試點工作順利推進,7個街道14個安置房小區共272臺電梯參保了電梯綜合保險。
“新模式”獲肯定 開創多方共贏新局面
“這次電梯壞了,反映給小區物業,才一天就修好了!”成都市新都區居民戚女士驚訝感慨道,同樓棟業主也紛紛點贊電梯維修“加速度”。
“以往電梯故障使用維修資金,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簽字同意,即使申請應急使用,也還需特檢院現場核查、出報告等程序,每次這種時候我們就會接到很多業主投訴電話。”成都市新都區某小區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只要給保險公司打個電話,馬上就有人來認定和維修,業主心里有底了,我們物業工作也好開展。”
自2020年以來,人保財險四川成都新都支公司在區域內共計承保超過500余臺電梯,受理電梯故障維修報案300余次,維修電梯超過400臺,支付賠款超200萬元,故障報案均在15分鐘內響應,12小時內完成維修方案核定。同時,通過保險公司對維保過程“遠程監控+現場抽檢”的全程跟蹤監督,維保時長與維保質量明顯改善,電梯故障發生率顯著降低,業主相關信訪投訴逐年遞減。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成都市新都區引入電梯“保險+服務”新模式,不僅解決了維修資金“把錢用好”難題,又確保電梯得到及時維護和維修,在推動電梯安全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的過程中,建立起電梯安全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也開創了業主、物業、保險等多方共贏的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