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綠樹環繞的山頂露營,晚上看星空,早上看日出,遙望雪山,龍泉山的美麗景色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記者 李向雨 攝
揮鍬、鏟土、護苗、回泥、澆水……10月20日清晨,成都全民義務植樹40周年暨2021年秋季義務植樹活動在成都北湖生態公園舉行。活動現場,70余位市民代表分工協作,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1981年,成都開始全民義務植樹,40年來,有上億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植樹8億多株。全市森林覆蓋率由40年前的23%上升到現在的40.2%。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積已達864.4萬畝,森林蓄積量已達3677萬立方米,成都“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進一步穩固,公園城市形態初步呈現。
變遷
從只種樹深化到景觀美化
與同事協力種下了一棵茶樹后,邱甲勇用手機記錄下了位置。“明年還要來看看自己親手種下的樹長得怎么樣了。”邱甲勇就職于成華區城市更新局,已多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當日,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北湖生態公園栽植芙蓉、茶樹等120余株,“成都全民義務植樹40周年紀念林”也正式落成。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的紀念林不單單只是種樹,還將景觀提升考慮了進去。北湖生態公園靠近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紀念林就是按照熊貓造型設計的。”
該負責人表示,40年的努力,讓成都很多空間都種上了樹,“最初的義務植樹,主要靠單位來組織發動,大家積極參與。后來植樹的觀念更新了、普及了,逐步轉向由市民自發參與,以家庭、社會團體為主。”據他介紹,隨著植樹和城市綠化的不斷推進,植樹點也從中心城區向更遠的范圍擴展,“近些年,新的大片種植點,慢慢向新城區拓展。因此,現在成都的義務植樹,更注重景觀的提升,不僅求量,還要求質。”
40年來,變化的還有市民的理念。“現在,參與義務植樹的人越來越多。”2020年,成都共有249.6萬人參與各類植樹活動,栽植樹木848.1萬株,1.45萬人參與綠地樹木認建認養認捐活動,認養樹木5.69萬株。
該負責人表示:“成都人對城市樹木的保護意識也進一步加強了。現在,小區修剪樹枝,都會有很多市民關心、監督。”
對成都來說,植樹不是簡單地多種樹,而是要科學地種樹,不違背城市綠化應遵循的自然規律,不能貪大求靚,移栽一些不適宜本地生長的樹種。
創新
推出“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等模式
40年,成都也在創新義務植樹的方式。今年3月,市民王超通過微信報名,來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種樹。“過去,植樹點位公布后,就要打電話去搶著報名,現在通過手機就能報名,很方便。”
去年,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門戶網站啟動。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圍繞義務植樹、科普教育兩大主題活動,構建了門戶網站、抖音、新浪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程序5個網絡平臺,預期實現線上參與、線下活動、捐資捐物、信息查詢、積分兌換、數據分析6大功能。市民可登錄成都市義務植樹網站、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門戶網站等詳細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成都還創新實施“義務植樹+公園”模式,打造義務植樹主題場景公園和義務植樹主題林,植入新業態場景,實現生態價值創新轉化。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打造4個義務植樹主題場景公園。“主題公園在實現義務植樹基地功能的同時,將探索植入科普教育、觀光旅游、生態體驗等新業態場景,實現‘可進入,可參與’。”
綠意還將在天府綠道上繼續延展。今年成都將加快建設天府綠道,推進以竹林景觀大道為主要內容的竹林風景線建設。同時,廣泛開展以義務植樹為主題的攝影攝像和文學作品征集評比,策劃實施公民義務植樹、撫育管護、科普教育、植物保護等活動。(記者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