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2日電 (記者 劉忠俊)10月12日,第35個國際減災日來臨之際,成都市廣泛動員宣傳力量、創新宣傳形式、拓展宣傳載體,將應急防災安全文化和科普送到群眾“家門口”和送進校園,讓大家在“家門口”和校園課堂上就能學到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大家的風險防范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

“先生,我們是來自1900多年后的讀書人。此前來是因為讀了先生的《算罔論》著作,深受啟發。今日,邀請您穿越時空,參觀現代防震減災技術……”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活動現場,成都龍泉驛區向陽橋小學的同學們帶來的科普講解《穿越千年與張衡對話地震》,通過情境代入、穿越時空與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對話,展現現代高科技防災減災設備,讓防災減災知識更加深入人心。
據了解,為讓群眾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獲得更多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成都市推動建成30余個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安全體驗館等,打造“家門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陣地。活動現場,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發放了該市安全體驗館手繪地圖,邀請廣大市民前往體驗。

“關公巡城、刮骨療傷、火燒赤壁……爸爸,這些防災減災體驗項目真有趣,不僅學習了三國文化,還學會了消防隱患查找、滅火技能、急救知識。”“百館聯動”應急科普體驗展現場,成都武侯區漿洗街街道結合武侯祠三國文化設置的體驗項目頗具人氣。活動現場,10余家應急科普場館集中進行了主題宣傳,線下、線上同步開展知識競賽、體驗游戲、圖書贈閱、傳唱防災減災歌曲等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宣教活動,推動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安全體驗館等發揮宣傳教育作用。
“地震發生時,大家一定要保持冷靜,正確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迅速采取科學合理的避險措施……”在成都彭州市石室白馬中學,成都市救援與減災技術中心科普宣教人員現場講授防災避險、疏散安置、急救技能等知識,為學校師生帶來了一堂干貨滿滿的防災減災課。

與此同時,在成都市華西小學、大邑縣北街小學、龍泉驛區第二小學、邛崍市濱江小學等多所學校,相應的科普宣傳工作、急救知識培訓、應急演練也正同步開展。“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讓他們成為家庭和社區韌性建設的推動者,不斷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成都市應急管理局二級巡視員袁海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