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4日電 (記者 賀劭清 張浪)2024騰訊科學WE大會3日在成都科幻館舉辦。

大會上,五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基普·索恩和挪威科技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長和PandaX暗物質實驗首席科學家劉江來,哈佛大學生物啟發工程懷斯研究所所長唐納德·英格伯同臺,向公眾分享了微觀量子世界、時空“漣漪”引力波、宇宙“幽靈”暗物質、大腦GPS網格細胞、人體器官芯片領域的前沿探索與突破。

量子科技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沿。薛其坤院士帶領團隊歷經四年、反復試驗逾千次,成功制備出一種兼具“磁性”、“拓撲性”和“絕緣性”的新型材料,并在實驗中發現該材料具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從0到1”的突破,被物理學家楊振寧稱為“從中國的實驗室里第一次做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成績”,推動了中國量子科技邁入世界頂尖行列。薛其坤在現場帶領觀眾深入微觀量子世界,并展示了最新的實驗樣品。
時隔六年,諾獎得主基普·索恩再次受邀來到WE大會,回顧了他對宇宙卷曲之面長達62年的探索之旅。他帶領大家進入黑洞,感受空間與時間的變化;穿梭空間蟲洞,前往遙遠的星系;穿越時間,暢想時間旅行的無限可能。
劉江來分享了團隊在中國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地下實驗室”2400米山體深處的探測成果:PandaX-4T實驗,給出了世界最好水平的暗物質-核子相互作用上限,并發現太陽中微子和氙核彈性散射跡象,給出了未來激動人心的實驗升級計劃,期望不久的將來的某一天,暗物質探測出現“轉折點”。
科技進步的目的,在于增進人類福祉。除了宏微觀物理世界的前沿探索,WE大會還關注了神經科學、生物工程等領域的最新成果。諾獎得主梅-布里特·莫澤是大腦“GPS”的發現者之一,她的科研事業一直在探索人腦是如何產生行為、情感和思想的。在 WE大會上,她揭秘了人腦中的位置細胞、網格細胞、速度細胞、邊界細胞等如何協同工作。
開發新藥物對于治療疾病至關重要,傳統的藥物開發模式耗時久、價格高,唐納德·英格伯領導團隊開發的“器官芯片”,則是推動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的全新選項。器官芯片是一種鋪著人類患者的活細胞、可以模擬他們自身器官功能的裝置。英格伯團隊設計出多種器官芯片模型,證實它們能模擬器官的功能,還成功開發出集成大腦、心臟、腸道、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芯片的“人體芯片”。這些突破將使藥物開發過程更快速、更經濟,也讓生產出的藥物更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