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區位居四川“南大門”,是出川入滇的橋頭堡,地處藏羌彝民族走廊重要節點,17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雜散居住著彝、苗、回、傈僳等38個少數民族,共計5.09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8.2%,民族鄉鎮、民族村比例均超過1/3。
近年來,仁和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全局性工作、戰略性任務來抓,探索出一條富有散居地區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之路。
開創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新局面

走進“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基地試點學校”——仁和區平地鎮中心學校,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該校依托當地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以非遺傳承為載體,開設以“談經古樂”為代表的美育課程、以“羊皮鼓舞”為代表的體育課程、以“彝繡”為代表的勞動課程,構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深耕傳統文化,傳承非遺之美。近年來,仁和區積極培育少數民族藝術家和文化傳承人,建立了一條從小學、初中到高中貫通的民族文化人才培養路徑,挖掘“羊皮鼓舞”“談經古樂”“板凳龍”、苴卻硯雕等地方民族文化資源,以非遺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的非遺活動,讓全區各族群眾在共享共樂中構建共有的精神家園,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開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
在新時代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仁和區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為民族團結進步強筋。
以文塑旅,以旅賦交,仁和區持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五大平臺”“三個一”機制,形成“一村一品”的姊妹節、吆山節、荷花節、潑水節等一系列鄉村民族品牌節慶活動,將民族品牌文化活動融入金沙江大峽谷旅游度假區建設,實現“農文旅”融合品牌化、全域化發展,推動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今年上半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翻2倍。
創新建立“全領域、全方位、全覆蓋”聯動共創模式,通過與金沙江中段9縣(市、區)等地區締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旅游產業發展聯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聯盟等形式,共同搭建“三項計劃”載體和平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深入。

開創民族地區事務治理新局面
在仁和區各個鄉村基層,成立“先賢調解室”,設立“黨群心連心,有事找老倌”服務點;在社區,開創“五心工作法”,“周阿姨調解室”“同心調解室”“花城聯姐工作室”等成為基層民族工作中堅力量……
為開創民族地區事務治理新局面,仁和區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建立區、鄉、村三級工作網絡,成立鄉(鎮)、村(社區)綜治服務中心94個;在四川省創新成立平安建設工作中心,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
民族地區事務治理有序,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近年來,仁和區充分發揮民族地區資源稟賦優勢,持續以鄉村振興為主線,以項目為抓手,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不斷豐富發展的內生動力,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不斷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得逐步優化,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產業聯動、城鄉融合的全面發展。
建立“民族團結+鄉村振興”融合模式,建立資金跟進機制,實施“五大工程”;用活民族資金,用“小資金”撬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大杠桿,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一項項務實舉措,助力仁和區特色產業發展行穩致遠,為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據統計,仁和區近兩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四川省16個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區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