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3日電(吳雨欣)87歲的李奶奶,腿腳利索、行動便捷,只是聽力有所下降,和人交流時聲量會較大。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她不應該出現在“養老公寓”。只有在“沒有辦法”時,“養老院”才會成為人生最后的“無奈選擇”。
不過,李奶奶卻主動選擇了這里,她所入住的成都龍湖·椿山萬樹養老公寓,去年8月正式運營。她是第一批來到這里的老人,這也是她第二次住進“養老公寓”。
“最早只有20來人,現在聽說有150多位老人了。”李奶奶說,優質的服務、貼心的關懷、豐富的娛樂,讓這里的生活舒適快樂。

作為龍湖在康養領域創新樣本,位于成都成華區龍湖·梵城的龍湖·椿山萬樹與別的養老公寓的確有所不同。
它是集社區醫院、社區養老、養老公寓“三位一體”的無縫聯動模式。優勢在于打通了醫療、養老、社交需求。創新了一站式綜合服務,一門式辦事窗口新模式,讓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探索出一條“新路”。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養老資源供不應求背景下,成都龍湖·椿山萬樹運營的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正在創建“國家級示范重點項目”,在康養領域有重要探索意義。
01像住酒店一樣住進“養老公寓”
“不想麻煩兒女”,聊到為何要住進“養老公寓”時,這是李奶奶提及最多的原因。
李奶奶有一兒一女,都算“事業有成”,但都市工作節奏快。兒媳婦在北京工作,兒子常年往返“成都-北京”。外孫在美國讀書后留在那邊工作,女兒會經常出國與外孫相聚。
與傳統“養兒防老”觀念不一樣,李奶奶老兩口很早就有“決不給子女添麻煩”的想法。
4年前,李奶奶兩口住進溫江一家“養老機構”,在那里住了3年,后來,李奶奶準備出國到外孫那住一段時間,不過簽證方面的問題,以及后來疫情原因,這事就擱下了。
去年6月,得知龍湖“椿山萬樹”即將運營的消息,一直在尋找“優質養老公寓”的李奶奶順理成章成為這里的第一批“居民”。
“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做操、吃飯,接著是各種興趣課,有手工、太極、歌唱、鋼琴、閱讀等等。”李奶奶說,她最拿手的是“手工”,這已成為她每天都會堅持的愛好。

興趣課結束后,會有自由活動時間,11點半開始午餐,午休一般到下午2點。下午也有豐富的娛樂活動,麻將、演出、臺球、理療等都是老人們的最愛。
李奶奶記憶比較深刻的是,片區派出所會上門為這里老人講解“防詐騙”知識。偶爾還會有“志愿者”前來慰問演出,記者采訪當天正好有“社區舞蹈隊”在這里“表演”,臺下幾乎座無虛席。
“有人覺得養老機構暮氣沉沉,‘走投無路’才會來,但我是主動加入。不給子女添麻煩,挺好的。”李奶奶表示,平時家人會來看望,每年有兩次全家旅行,是家人相聚的快樂時光,“住在這里和酒店一樣,溫馨又自由。”
02社區醫院請進來,醫養結合“零距離”
和“自理人員”李奶奶不一樣,91歲的老紅軍曾爺爺屬于需要“護理”的一類。
作為職業軍人,曾爺爺最喜歡看戰爭片,最近迷上了唐國強主演的《解放大西南》,是每天必看節目。
“1949年劉鄧大軍解放成都,我也參加了。”話語間,透露出滿滿自豪。

他身上有軍人的剛毅,也有老人的“倔強”。此前在家居住時,由于不愛采用醫生“使用手杖”的建議,坐凳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從此行動多有不便,稍遠的路程便要使用“輪椅”。
“去年剛進來時,堅持不要護理,后來在兒子和醫護人員的勸說下,現在曾爺爺部分生活由我們醫護人員護理。”成都龍湖·椿山萬樹負責人介紹,在椿山萬樹,會對入住老人進行分級照料,有“自理型長者”、“半自理型”還有“失智及失能型”,根據不同等級設置不同的護理人員和服務標準。
比如,“失智及失能型長者”,一個護工最多護理兩位,并且對護工有嚴格的技能培訓和愛心要求。服務標準十分細致,如“夜間每間隔30分鐘進行一次巡查”,也是服務要求之一。
曾爺爺屬于“半自理型老人”,部分生活能自理,醫護人員則隨時會監測其身體各項指標。曾爺爺對這里的醫療服務十分滿意,“跳蹬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在同一層樓,每周要給我們做一次身體檢查。”

作為政企合作的新型康養項目,社區醫院、社區養老、養老公寓“三位一體”的無縫聯動服務模式是成都龍湖·椿山萬樹的最大特色。“三位一體”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醫養融合”。
醫療資源不足,一直是康養機構短板,“成華區跳蹬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杉板橋分中心”的無縫對接,是椿山萬樹養老機構的完美補充。
如今,社區醫院和養老公寓“無縫連接”,中間只隔著一扇門,這扇門既是老人就醫的方便之門,更是連接“政府醫療”與“養老機構”的健康之門。
成都龍湖·椿山萬樹在全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康養結構,康養領域也因龍湖的加入迎來新的變化。
03“政企合作”新探索,康養產業“開新局”
“未富先老”,“醫療資源不足”……一直是困擾康養行業的重要問題。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64億,占總人口18.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億人,占比13.5%。意味著我國正在從老齡化快速邁入深度老齡化。
如何緩解“未富先老”的“焦慮”?需要政府支持、民間資本合作、大眾參與,多方合作方能應對“老齡化壓力”。

成都龍湖·椿山萬樹“醫養融合”創新模式背后,正是政企合作邁出“關鍵一步”的“成果”。
作為“三位一體”模式的開創者,在成都龍湖·椿山萬樹“養老公寓”同一層樓,除了“社區醫院”,跳蹬河街道“社區養老”即將開業。“養老公寓”與“社區養老”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

據悉,該“社區養老”作為政府養老機構,是由龍湖管理運營。由此,成都龍湖·椿山萬樹形成了包含“養老公寓”“社區醫院”“社區養老”三大空間的格局,形成民營養老、社區醫療、社區養老“三位一體”的合作新模式。
“三院一體”的優勢在于既“取長補短”,又能“降本提質”。
“高昂的運營成本是康養資源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特別是醫護人員成本較高,不少機構都在虧錢。”成都龍湖·椿山萬樹負責人介紹,目前椿山萬樹“養老公寓”入住了150余人,平均年齡在83歲,醫護加后勤就需要70多人。未來,政府“社區養老”點由龍湖接手運營,“養老公寓+社區養老”可以共享醫護資源、公共空間、醫養服務,能有效降本提質。
以成都龍湖·椿山萬樹為代表的“政企合作”發展康養產業,是政府主導養老服務的有力補充。一方面提升了養老機構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則希望吸引更多民營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共同做強康養產業。

據悉,龍湖作為較早布局康養產業的民營機構,目前椿山萬樹已布局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城市;未來,還將在杭州、南京、海南、廈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地方落子,形成康養產業由點到面的全面深化布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入,康養產業已成為最被看好的“朝陽行業”。
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當天,養老概念板塊集體走強。如今,椿山萬樹在“三位一體”“政企合作”上邁出了新的一步,面對越加洶涌的老齡化,康養行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