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6日電 (單鵬)俄羅斯消費者每喝的一口苦蕎茶,韓國消費者每吃的一口蕎麥面,背后或許都有一個發生在四川涼山的脫貧故事。
苦蕎,這一生長在四川省涼山州高海拔荒山之上、起初并不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通過環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環太生物)董事長張萍的研發和運作,成了一種助力脫貧、帶動增收的經濟作物。
“30年多前,我們從涼山當地老百姓手中收購苦蕎,當時價格僅2、3角一斤,但我們將苦蕎加工成苦蕎茶、蕎麥面等產品,提高消費者對苦蕎營養價值的了解,增加其附加值。苦蕎產品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苦蕎的收購價格也隨之提高,現在收購一斤苦蕎需要五六元。”25日,張萍在成都接受采訪時,分享了苦蕎帶動涼山民眾增收的故事。

張萍出生20世紀60年代,她的父母均為20世紀50年代支援涼山建設的醫護人員。張萍在涼山昭覺縣出生,從小對苦蕎印象深刻,“苦蕎生長在海拔2000米左右、寒冷貧瘠的地方,是當地彝族老百姓的口糧。”張萍回憶說,在讀中學的時候,她有一次去彝族同學家吃飯,同學一家用苦蕎做成的面團招待她,“當時我們就吃這個面團,生活十分艱苦。”
大學畢業后,張萍回到涼山衛生系統工作,期間接觸到不少來自北京、上海等地支援涼山衛生事業建設的醫護人員。張萍發現,這些醫護人員回去后,總會托人給他們寄一些苦蕎。這讓張萍看到了創業的機會。經過研究,張萍發現這是因為苦蕎“食藥兩用”的特性,尤其是苦蕎中富含的蘆丁,對抑制糖尿病、“三高”等疾病都有好處。
“雖然苦蕎生長在寒冷、貧瘠的地理環境中,但同時也是上天賜給涼山的特殊的寶貝。”20世紀90年代,張萍開始創業,她記得早年間在昭覺縣農村上門收購苦蕎的場景:民眾把一口袋一口袋的苦蕎搬到路邊,等著公司的面包車挨家挨戶稱重。有的婦女背上背著一個嬰兒,懷里又抱著一個嬰兒,年齡稍大的孩子光著腳、鼻涕邋遢,張萍看到這個場面感到十分心酸。
“開發苦蕎產品,能夠把老百姓種植的苦蕎變成現金,以前他們不知道苦蕎怎么賣。當他們獲得收入后,是非常興奮的。”張萍說,30多年來,環太生物以涼山昭覺縣為中心,打造出幾十萬畝苦蕎綠色種植基地和1萬多畝歐盟有機認證的苦蕎種植基地,大力建設萬噸存儲及原料加工的苦蕎扶貧產業園,輻射涼山州多個國家級貧困縣,以產業帶動農戶脫貧增收。見證了涼山和當地民眾生活脫貧后的變化,張萍非常欣慰。

如今,環太生物擁有苦蕎種植、科研、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大型產業鏈,擁有10萬畝綠色苦蕎種植基地和1.2萬畝有機種植基地。該公司開發的苦蕎茶、蕎麥面等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獲得了一大批消費者,其產品還遠銷到歐美、東亞、東南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
“苦蕎產品在海外市場贏得了消費者青睞,苦蕎茶銷售到多個國家,加入苦蕎、蕎麥的面條在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有銷售。在俄羅斯等歐洲國家,苦蕎做成食用碳粉可以用來烤面包或者做成‘黑森林’。苦蕎在海外市場有很大潛力。”張萍表示。
作為四川省貿促會組織的參加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的四川企業之一,環太生物將在鏈博會平臺重點展示苦蕎茶、苦蕎面等苦蕎產品,進一步提高苦蕎的知名度,張萍相信,通過鏈博會,會有更多人了解來自四川涼山的苦蕎。“我們在鏈博會上,期待與綠色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達成供應鏈合作,為其提供一些中間產品。也希望公司研發新產品,比如用苦蕎殼制成的枕頭、床墊,由苦蕎膳食纖維制成的膳食纖維粉等,可以得到消費者認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