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共20位女性及5個團隊獲獎。其中,四川有四川大學張蕾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趙凌教授獲個人獎。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是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全國性獎項,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學家,以榜樣的力量激勵青年女性投身科學。作為目前國內唯一面向全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獎項,2004年至今,共有184名女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9人當選兩院院士,3人獲得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四川大學教授張蕾:
30歲成為博導,主攻人工智能、神經網絡
學校官方資料顯示,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系主任、教授張蕾是一名80后,主攻人工智能、神經網絡,29歲評為教授,30歲評為博導。
1998年,張蕾考入電子科技大學,后碩博連讀,隨后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8月,作為引進人才,她來到了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成為一名老師。
回想起來,當初選擇人工智能專業作為博士研究方向時,人工智能的發展正處于低潮期,但張蕾毅然決然地選擇跟隨導師章毅教授的神經網絡研究團隊,努力沉淀、積累、研究,直到人工智能熱潮徹底爆發的時刻到來。
作為奮戰在研究一線的科研人員,張蕾努力把握計算機行業瞬息萬變的發展形勢,為工作投入大量時間和熱情,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還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帶頭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長期圍繞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的記憶機制開展研究,并應用于醫學數據的智能分析,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趙凌:
成立的創新工作室女性占81%
學校公開資料顯示,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研究員(二級教授)趙凌是80后,針灸推拿學博士,以偏頭痛、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慢性頸痛等為對象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確證了針刺治療的有效性,為回答“穴位效應特異性是否存在”的國際學術爭議提供了高質量臨床證據。
同時,她的研究為偏頭痛、月經性頭痛等慢性疼痛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從腦結構到腦功能,從局部到全局腦網絡的神經影像學依據,促進了慢性疼痛臨床診療水平的提升。
2017年,趙凌創新工作室成立,成員由針灸推拿學院專任教師、青年骨干等組成,其中女性占81%,平均年齡43歲。工作室先后開展了針刺治療偏頭痛、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頸痛等針灸優勢病種的臨床研究,涉及患者4000余例,研究論文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等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用高質量循證證據有力證明了針灸防治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趙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同時,她還入選2020年 Elsevier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天府萬人計劃科技菁英。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