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由西華師范大學和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共建的大熊貓學院在西華師大揭牌成立,開啟了四川省大熊貓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新征程。
據了解,大熊貓學院將聚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五大職能,著力培養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保護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努力在生態環境保護、棲息地生態修復與管理、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大熊貓種群復壯與野化放歸、大熊貓文化研究與傳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戰略。
為什么要建大熊貓學院?
“四川是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和現今分布中心,肩負著保護好大熊貓的重大政治任務和神圣職責。”省林草局局長李天滿介紹說,數十年來,我省大熊貓保護繁育水平不斷提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也由瀕危降為易危。
全省野生大熊貓增長到1387只,大熊貓棲息地擴展到2萬余平方公里,分別占全國的74.4%和78.7%;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1.93萬平方公里,占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的87.7%;人工圈養大熊貓超過600只,占全國的86.1%。“但是,我省大熊貓生存繁衍仍然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解難題、促保護。”李天滿說。
西華師大長期聚焦西南山地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生態保護,是野生大熊貓生態學領域開展研究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高校,被譽為“熊貓大學”。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胡錦矗教授、秦自生教授等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就開始了大熊貓保護與研究,一代代“熊貓學者”在大熊貓研究領域接力傳承、持續深耕,在大熊貓探尋、保護、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推動我省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乃至全球前列。
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高端保護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集教學、科學、觀測、宣傳四位一體的展示窗口——這些共同目標和愿景,讓西華師大和省林草局決定深化合作共建大熊貓學院。
對此,西華師大黨委書記王元君認為,通過雙方資源整合共建“大熊貓學院”,將進一步推動大熊貓保護事業向學科化、專業化、系統化方向發展。他表示,大熊貓學院將建設成為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提升四川和南充城市形象的重要平臺、推動西華師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熊貓學院怎么建設發展?
“大熊貓學院是西華師大在生命科學學院的基礎上而新設的二級學院。”西華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廖文波介紹了大熊貓學院的建設情況和發展規劃。
人才培養方面,以大熊貓保護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立足于為國家培養一批能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基層開展工作的本科、碩士專業人才。據悉,大熊貓學院首先將開設“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于202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力爭三年內獲批省級一流專業。
師資方面,除了依托生命科學學院師資隊伍外,大熊貓學院還聘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建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聶永剛等 22 名專家為大熊貓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為大熊貓學院貢獻智慧力量。
此外,大熊貓學院還將依托自身師資力量,并聘請國內著名高校、研究機構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知名專家,為川、陜、甘各大熊貓保護區以及國家公園管理分局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深造機會。
如何更好地科研創新服務社會?廖文波表示,大熊貓學院將主動對接四川省重大需求,聯合省內兄弟單位申報大熊貓國家公園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保護成效評估、巡護監測、大熊貓棲息地修復、生態廊道建設、小種群復壯等方面展開研究。同時,與相關管理部門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轉化,積極開展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活動,向社會傳播大熊貓保護的價值。
據悉,省林草局將傾心傾力支持大熊貓學院建設,在平臺搭建、科考監測、人才交流、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也將支持西華師大內涵式、高質量、特色創新發展,密切協同省林草局,搭建相關平臺,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專業課程、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大熊貓學院建設更多指導支持。南充市政府將幫助西華師大拓展辦學規模、優化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新校區,支持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創建和大熊貓學院建設,助力西華師范大學加快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 四川在線記者 江蕓涵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