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3日電 近日,38歲的張女士早上醒來后,發現右側肢體活動困難,幾次掙扎下床未果,均摔倒了。朋友發現她不能言語交流,便呼叫120將其送至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
醫生經過詢問病史及CT檢查后,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由于患者前一天晚上有說話含糊、表述不清的現象,自身沒有重視,因此距發病已九個多小時,錯過了4.5小時的靜脈溶栓時間,只能轉神經內科專科進行救治。
醫院神經內科醫療組鐘曉閔、羅小晶醫師查看患者后,安排多模式影像及床旁TCD檢查,提示患者存在左側頸內動脈、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神經內科立即組織科內討論,患者需要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腦血管造影顯示患者左側頸內動脈夾層導致頸內動脈閉塞,醫護團隊行左側動脈支架成形術后患者腦血流恢復,術后TCD復查腦血流明顯改善。
經過科室醫生和護理團隊精心治療以及康復科積極康復治療,張女士肢體恢復良好,行走自如,能言語交流出院。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介紹,在此期間醫生詢問患者家屬病因時發現,患者在發病前有多次頸部按摩史,這也許就是張女士這次生命危機的導火索。
上述專家說,動脈血管分為三層,分別為外膜、中膜、內膜,當因各種原因導致頸動脈內壁發生撕裂,導致血液滲入血管壁形成血腫。這種病變往往起病隱匿,不易察覺,因此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腫逐漸擴大,可能阻塞血管,導致腦部缺血,嚴重時甚至引發中風。
專家稱,頸動脈夾層危險因素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血管壁問題,第二類是血管受到外力損傷,比如頸動脈附近的頸部按摩、劇烈的轉頸動作、舉重、瑜伽等。出現頸動脈夾層十分危險,若出現癥狀需及時就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