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2日電 (吳平華 鄔亭亭)67歲的朱嬢嬢,左肺混雜性肺磨玻璃結節,持續存在,早期惡性腫瘤可能性大。其同時又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肺功能差,多學科會診后判定病人無法耐受外科手術。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團隊討論后,建議她接受“冷凍消融”,直接把結節“凍死”。這種治療傷口僅有針眼大小,通常數日就能出院。
朱嬢嬢完善了一系列術前檢查后,接受了氬氦刀冷凍消融,“身體放松躺著,積極配合醫生操作,治療過程還是比較快,全程也沒有太大的不適感。”
術后48小時復查CT,結果顯示無遲發性氣胸、出血等并發癥。術后第三天,朱嬢嬢順利出院。
肺結節是個啥?
肺結節一般指影像學上最大徑<3cm的病灶,包括影像學所見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ground grass nodule, GGN)。
磨玻璃結節又分為混合磨玻璃結節(mix GGN, mGGN)和純磨玻璃結節(pure GGN, pGGN)。
磨玻璃結節惡變率顯著高于實性結節,其病理演進過程通常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HH)、原位癌(AIS)、微浸潤腺癌(MIA)和浸潤腺癌(IAC);惡變征象包括明顯分葉、空泡、胸膜凹陷征或明顯實性成分等。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查出肺結節?
伴隨低劑量CT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使肺結節檢出率顯著增高,且呈現多發化、年輕化趨勢。
具有不同大小和影像學表現的肺結節的惡性概率不同:
對于小于1厘米的小結節,各種影像學檢查鑒別其良惡性的能力均有限,臨床一般予以定期觀察(3~6個月復查胸部CT)。
對影像學高度疑診惡性或經穿刺病理證實惡性的相對較大結節(最大徑>10mm)及復查證實進展的小結節,常采用外科手術切除,但對于多發結節、復雜區域結節,存在術后肺功能損傷明顯、患者恢復慢及難以用于肺功能儲備不足患者等缺點。
有些患者的肺結節只需要定期觀察,但是有些患者的結節有干預指征,需要把它“消除”。一般來說,是采用外科手術進行切除,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些患者可能無法進行手術。
治療原理
冷凍消融是在影像引導下定位,消融針穿透皮膚抵達目標位置,針尖4cm范圍發出-150度以下極低溫度,對目標組織細胞進行直接冷凍殺傷、栓塞微血管使之缺血壞死,以及讓冷凍后的腫瘤組織作為抗原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來消滅腫瘤的技術。
通俗講,就是借由冰針來“凍死”腫瘤細胞和堵住血流“餓死”腫瘤細胞,還能“鼓舞士氣”,讓身體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發起反擊。
氬-氦冷凍消融技術是目前較成熟的代表性冷凍消融技術,可以單針進行,也可以多針組合進行(適合大病灶和不規則病灶)。因其使用氬氣作為冷媒,氦氣作為熱媒,所以又叫氬氦刀。
醫生提醒:具體適不適合接受肺結節冷凍消融,可以向相關專業醫生進行咨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