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9日電 (周鈺)國家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冬油菜)展示評價基地、省級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省級蔬菜種業培育園區……近年來,綿陽市游仙區大力實施“三品”(品種、品質、品牌)工程,在農業提質增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建設農田 穩糧保供顯擔當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
日前,走進游仙區信義鎮白馬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拿著鋤頭、鏟子等工具,一邊整理著新建的溝渠,一邊安裝U型排水渠。
白馬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12000多米灌溉渠,1100畝土地整理,以及300多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等!绊椖款A計今年6月完工,完工后將解決白馬村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土地整理完后,也方便機械化耕種。”白馬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白馬村共有種植面積2300余畝,常年來,受田地零散、水利灌溉設施配套不全等問題影響,導致農田減產、機械化耕種不便。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將切實提升農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灌溉保障水平。
“農田整理后,更方便機械化操作,用水也方便了,解決了旱澇的問題,U型渠、T渠的建設對土地排濕起到很好的作用,給我們的糧食增收創造了優異的條件!卑遵R村村民王汝勇說。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自游仙區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曾經零散的“糧地”,逐漸變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并通過田、水、路綜合整治與科學配套,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高標準農田的建成,不僅節省成本,又提高了糧食產量,實現耕地質和量的雙提升。截至目前,游仙在建高標準農田7.9萬畝,總投資2.765億元,涉及全區7個鎮94個行政村。
強農富農 產業振興促發展
近日,游仙區仙鶴鎮金龍村的700余畝晚熟耙耙柑迎來豐收,一個個金黃的柑橘掛在枝頭,微風吹來,果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果樹下,村民小心地將成熟的耙耙柑剪下,熟練地裝入筐中。另一邊,村民則將黃澄澄的耙耙柑進行分揀、裝筐,通過貨運三輪車運往道路旁進行集中轉運。
“這個活兒干起來簡單,就在家門口打工,每天70元錢還包中午飯!苯瘕埓宕迕窈苇偡颊f,除了務工費,每年還能拿到近2000元的土地流轉費。
“金龍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流轉了土地1500余畝,其中700余畝用于種植耙耙柑,每年耙耙柑總產值超70多萬元,整個合作社的總收入每年在120萬元左右!毕生Q鎮金龍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理事長白成清介紹道。
接下來,金龍村將加快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做強“果滿山川”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技術探索 育苗盡顯“科技范”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在游仙區蔬菜種業現代農業園區,村民們正搶抓農時,積極開展紅薯種植工作。
“按照傳統種植模式,需要6月上、中旬才能種植的紅薯,由于選用了新品種,并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進行早育苗,使得種植時間提前到4月初,這也使得村民們能成功實現紅薯由一年一收向一年兩收的跨越!本d陽市農科院薯類研究所所長丁凡介紹。
據了解,“一年兩季紅薯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結合水肥一體化的生產管理,可實現經濟效益翻番,適宜在西南薯區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方進行推廣。
為了提高紅薯種植效益,自2020年開始,丁凡便帶領團隊開始進行紅薯一年兩季種植模式的探索,經過四年的試驗,目前已篩選出綿薯25、普薯32、龍薯9號等品種,作為適用于一年兩季紅薯品種進行推廣。每年1月上中旬,通過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進行育苗,實現2月出苗,3月中旬齊苗,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進行紅薯移栽,第一季于7月下旬進行采收,采收后可立即進行第二季種植,第二季紅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
新技術帶來的是種植效益的顯著提升!7月份收獲的紅薯,因為是錯峰早上市,批發價普遍在每斤1.8元以上,這一季的產量,基本在4000斤左右,商品薯率80%以上,經濟效益6000元以上。此外,我們通過第二季種植,綜合下來,一畝地的平均效益基本上在一萬元左右。”丁凡說。
當前,“一年兩季紅薯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已完全成熟,除了在游仙區蔬菜種業現代農業園區有100余畝的示范種植外,部分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也進行了適度規模的種植。
未來,游仙區將持續以“三品”工程為引領,以“三高(高標準農田、高品質產地、高顏值景區)”行動為抓手,加快構建“1+5+6”(1個種業核心、5大特色產業、6個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強區,使得農業提質增效成色更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