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4日電 (丁俊皓)近日,2024年“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公示名單公布,瀘州市納溪區上榜。近年來,納溪區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運營,按照“多規合一”要求,以“生態美麗、宜居宜業”為主線,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打造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納溪樣板”,先后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區”“全國特色竹鄉”“四川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單位”等榮譽,一張張名片彰顯了納溪區城鄉融合發展的好形象。

挖掘特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近段時間,在位于納溪區境內的長江生態濕地公園里,成片的金雞菊盛開,吸引不少市民拍照打卡。“白天可以在公園里拍照,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晚上可以到山河明月·醉酒城欣賞夜景,品味美食,安逸得很。”游客王夏說。
“五一”假期,到納溪區山河明月·醉酒城特色文旅街區游玩的游客摩肩接踵。每當夜幕降臨,游客不僅可以在這里互動參與古裝巡游聯歡、篝火晚會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動,還可以品嘗各種特色美食,沉浸式體驗多彩的民族風情。
夏日“小滿”風,吹綠了納溪區白節鎮的大旺竹海、合面鎮的現代農業園區、上馬鎮的紅豆杉樹林,還吹紅了龍湖水香農康旅產業園里漫山遍野的桃子。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在這里體驗采摘的樂趣,親近自然、住民宿、品農家菜,感受地道的農家風情。
近年來,納溪區堅持以文旅融合為抓手,謀劃文化旅游項目,推進文商旅全域融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成立納江文旅聯盟,與稻城縣簽訂文旅共建協議,搭建區域性城市合作交流平臺,跨區域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擴面、提質、增效為重點,以建設納溪現代生態新城為契機,強力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綠色旅游發展先行區、天府旅游名縣示范區、國家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五區同創”取得較好成績。
文化繪城譜寫城鄉融合新篇章
“護國戰爭結束之后,蔡鍔將軍泛舟永寧河,召開慶祝大會時,以筆代口寫下的護國巖銘,用來展示護國軍將士敢于流血犧牲、忠誠于民族的鐵血精神。”5月17日,納溪區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們走進護國戰爭博物館,在學校手語教師的幫助下,“聽”講解員介紹文物和護國戰爭故事,師生們在這里開啟了一場博物館探索之旅。
納溪區圍繞深厚的文化底蘊,抓好紅色故事、非遺傳承、手工技藝等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城鄉文化創造性融合、創新性發展,增強市民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納溪區堅持以文化產業發展為龍頭,鞏固城鄉融合發展良好勢頭,圍繞“錚錚護國名城·美美茶酒納溪”兩大主題,保護與傳承并重,搶救性保護好抗戰小學舊址、龍橋群、金鳳寺壁畫、天仙硐物價石刻、永寧河船工號子、班打獅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茶、酒、歌、畫等非遺的傳承利用,打造好納溪民歌傳習所、納溪蝴蝶畫非遺工坊等12個傳承基地。同時,納溪區通過開展非遺講座、節目展演等活動,打造逸夫小學、江南職高、天仙鎮銀羅小學3所非遺傳承基地學校。
多元融通打造城鄉融合特色品牌
城鄉融合發展,不僅要整合資源,更需要文化的多元融通。
自四川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明確以縣域為重要突破口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來,納溪區因地制宜務實創新,堅持“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為推動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核心支持。
納溪區依托瀘州新經濟產業生態園、云溪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多個新經濟平臺,及時完善“區—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在“川香秋月”“鄉村明二鍋”“農村四哥”等網絡名人的帶領下“全民觸網”,打造了云溪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此外,結合轄區具體情況,納溪區積極與市級文化大數據公司合作建立融合客戶端子站點,推動納溪區文化大數據公司成立工作,圍繞“一心兩帶四片”空間發展格局,打造數智制造、網紅直播等5張特色新經濟名片,打造一系列城市文化特色品牌。
如今,在納溪大地上,鄉村美景漸次綻放,產業蓬勃發展,村民的生活品質穩步提升……一幅環境優美、生活富裕、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