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4日電 (伍排勇)“今年我們在林下大約種了400畝高山紅皮蘿卜,現在正是蘿卜的出苗階段,我們請了當地的20多位村民幫我們進行補種、勻秧苗,保障蘿卜的生長質量。”6月13日,走進汶川縣三江鎮靜居村,這里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沿著蜿蜒的通村道路來到村民王富強家流轉的土地上,20多位來自周邊村落的村民們頭戴遮陽帽,正沿著陡峭的坡地一字排開,對地里生長的蘿卜幼苗進行林間管理。

靜居村地處高半山,這里地域廣闊、山林資源十分豐富,長期以來逐漸形成林下荒山荒坡,土地資源利用率極低。為發展林下經濟,王富強從2006年開始便從村集體流轉土地,用于發展蘿卜種植。十多年來,他共流轉村集體林下荒山荒坡800余畝,主要用于蘿卜、中藥材、獼猴桃等特色產業種植,從林間找到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
面對種植這么多蘿卜,如何銷售呢?種植多年蘿卜的農戶王富強說,家里種植的蘿卜不愁銷。原來他在發展高山蘿卜種植,除了當地特殊的氣候條件,在蘿卜的選種、選苗、種植方式上都有很多訣竅。為了保障蘿卜的生長品質,每個環節都不能少。同時,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王富強表示,每塊土地輪流耕種也很重要。
“目前,市場上蘿卜價格能達到一塊錢左右,我們每畝地能采收4000余斤蘿卜,主要是銷往成都、彭州、蒙陽這些大市場。”王富強表示,自己從事蘿卜種植已經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依托當地特殊的氣候條件一年可以發展兩季蘿卜進行種植。
“這是我們栽種的第一季蘿卜,預計再過一個多月時間蘿卜就能采摘上市,按照市場價每斤1元計算,今年蘿卜豐收后,預計銷售收入有100余萬元。”王富強樂呵呵地說道。

因地制宜利用山林資源,王富強在發展蘿卜種植上取得成功后,除了自己致富,他還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來自水磨鎮白果坪村的村民王秀蘭,今年也加入到蘿卜種植中,她說離家近,每天有專車接送,還有120元工資收入,讓她特別滿意。“每天車接車送,還要管一頓中午飯,在這里種植蘿卜每天不僅有錢賺,還能回家照顧家庭,特別方便。”
三江鎮地處汶川南部地區,長期以來,依托當地的特殊氣候條件,這里的村民主要以康養避暑旅游產業為主,為幫助村民實現多元增收,充分利用山林資源,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村民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發展的林下經濟,依托“綠水青山”實現“金山銀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