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0日電 (王術英 尕準)步入壤塘縣宗科鄉伊冬村的香菇種植基地,一座座香菇大棚依次排列,它將成為村民眼中的“聚寶棚”,不僅扮靚了鄉村,更充實了百姓的錢袋子。

在香菇種植大棚內,群眾們正忙碌地放置菌袋,陸續上架的香菇袋,整齊有序地排列在香菇棚中,現場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現場務工的壤塘縣宗科鄉伊冬村村民彭措說:“今天在處理菌袋,雇了十幾個人,在這里搭建了三個大棚,占地520個平方。”
據悉,青川九五生物科技公司歷經兩年的人工食用菌栽培探索,分別在壤塘縣的宗科、蒲西、石里等鄉鎮成功培育出了高原錯季花菇、木耳、赤松茸等食用菌。截至目前,該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20畝,產值超過100萬元。

近年來,宗科鄉憑借獨特的天然錯季氣候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在結合外出考察成果以及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食用菌試點示范種植項目,充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穩步增加群眾收入。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壤塘縣庭院食用菌種植示范戶建設項目已全面展開。今天我們在宗科鄉伊冬村,這里有三戶示范戶,整個建設面積約520個平方。經過今天放置菌袋,預計有12000多袋。通過市場分析,如果今年管理得當、氣候適宜,預計我們的三個大棚能夠產生效益,約為6萬元左右。”壤塘縣科農局負責人周凱介紹道。
據了解,壤塘縣吾伊鄉壤古村還專門建設了菌種繁育中心,占地約29.5畝,主要培育品種包括:赤松茸、花菇、藏靈芝。同時,菌種繁育中心預計全年運行可提供固定、臨時崗位30余個,每年培訓本地技術型人才100人以上。
近年來,壤塘縣按照“建基地、辦工廠、創園區、塑品牌”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導、部門承擔、國資牽頭、示范引導、突出品牌”的方式,全力建設農副產品初加工園區,將以往分散、規模小、實力弱的農牧產業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轉變,不斷延展農牧產業的發展鏈條,持續提升農牧產品的附加值,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