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31日電 (吳平華 周星 張津瑜)近日,穿梭在宜賓珙縣珙泉田間小路間,農民群眾在田間地頭,翻土、除草、澆水……五彩斑斕的特色產業星羅棋布,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珙泉鎮立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產業基礎,全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加快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水果清香飄萬里 “甜蜜經濟”促發展
陽光下,珙泉鎮壩底村的黃桃顆顆圓潤飽滿,蝸牛伸出腦袋緩緩走在樹葉上,仿佛也在細嗅桃子的清新香氣。

來到果園,李長永一家正逐顆檢查桃子的成熟度,只為給消費者帶來汁水充盈、口感最好的黃桃。“我們家每年可以產果4000公斤,通過挑選、分揀,大果可以賣到每斤10元、中果每斤8元,年收入大約4萬元。”李長永說道。他們還把“賣相”不好的黃桃加上幾顆黃冰糖,通過蒸煮做成了黃桃罐頭,實現小黃桃的最大價值。
珙泉鎮堅持以“花”為媒,以“果”為業,打造了千畝檸檬基地,形成葡萄、黃桃等水果產業多點開花的生動局面,并大力開展賞花春游、登山遠足、品食嘗鮮、鮮果采摘等主題活動,逐步探索“農業+旅游”發展模式,為種植戶增收注入“甜蜜能量”。
當歸種植地生金 群眾增收有良方
在高橋村,先后種下的150畝當歸長勢良好、生機勃勃,進入了中耕管理的關鍵時期,村民們三五成群地在驕陽下追肥施肥、清除雜草等,定期查看當歸長勢情況,為今年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起初村里沒產業,我們聯合紅旗村一起組隊到漢源縣進行學習,想著把當歸種植技術帶回來,能夠為群眾做點什么”高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松介紹道,“經初步測算,四川省漢源縣巧農人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按1.5元/斤的價格收購,一畝地產量是5000斤,除開每畝1500元投入,預計能夠實現畝均收益6000元。”
在當歸苗移栽種植階段,高橋村每天用工約有30人,按照每小時15元結算,附近的村民得閑時便會來打工,也能賺取一些收入,較好地解決了高橋村閑散勞動力務工增收問題。
走進珙泉鎮成大家庭農場,50個大棚鱗次櫛比,一排排整齊的菌包映入眼簾,陣陣菌香撲鼻而來。
“這袋養料種植的羊肚菌可以摘1茬,每茬有5000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500元計算,經濟效益非常客觀,一年產值能達150萬左右。”成大家庭農場負責人何定貴說。桑植變廢為寶,不僅延長了蠶桑產業鏈條,也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接下來,珙泉鎮將整合市級銜接資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908.7萬元,加快實施珙泉鎮桑枝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項目,不斷推動桑植食用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持續優化管理、擴大種植規模,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