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9日電 “這小小的白疙瘩,可是我們致富奔康的‘金豆豆’,我今年種植了300斤,收獲了960斤,賺了29萬元。”阿壩州松潘縣大姓鄉貝母種植戶俄波鄧周在分紅現場向廣大群眾分享了今年瓦布貝母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大姓鄉黨委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區域位置、氣候條件,確定了瓦布貝母種植項目,并逐步擴大規模,形成了可持續“大”產業的發展思路,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為實現“寸土生寸金”,明確了發展思路,種植品種選擇、種植技術培訓、轉變群眾致富思路成了擺在鄉黨委政府面前的難題。鄉黨委政府經過多次考察走訪,最終在16戶中藥材種植公司中引進了一家川貝母生物科技公司,并以“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在大姓鄉推廣試種。

“我只曉得人工種植羊肚菌,還沒有聽說過在山上挖的野生貝母也可以人工種植,剛開始,部分老百姓有畏難情緒,作為黨員,我還是決定嘗試一下,2021年,公司給我們13戶黨員發了種子,并全程指導技術,沒想到一年過后20平方就賺了1萬元。”甲卡周回憶當初種植貝母時的場景。
試點成功后,大姓鄉黨委政府按照“農戶自愿、公司把關、當年種植、來年收益、先行試點、逐步推廣”的原則,在轄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瓦布貝母種植。2024年,發展種植戶116戶,種植面積達44.5畝、1.7噸,產出3.4噸,群眾收益達300萬元,同時建成云昌村三星級川貝母現代農業園區,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到家門口掙錢,貝母種植收益越來越好。

“今年,瓦布貝母已經采收結束,大姓鄉的收成非常好,貝母的增長倍數基本上是1倍,最好的增長倍數是2.3倍,有意愿種植的老百姓也越來越多了,這種模式非常好,我們將逐步在全縣進行推廣,讓公司更有賺頭、群眾腰包更鼓”。國青貝母公司技術人員韋顯炎信心十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