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3日電(朱源)近日,四川富順縣鄉村振興重大項目——4萬畝高標準農田稻浪翻滾、稻香醉人,今年秋季迎來了大豐收。該項目通過打造智慧農業樣板,為當地鄉村振興走出了新路子。
2023年11月,在川央企中鐵科研院正式啟動富順縣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特色產業,并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導入產業資源,打造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的國家級現代農業融合示范區,致力探索鄉村振興“富順新模式”,以科技力量來帶動當地百姓增收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田間管理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據了解,富順縣主要生產水稻,在中鐵科研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示范運營的古佛鎮339核心區,項目團隊前期優選高端水稻品種,致力于打造出有機稻谷,并加工成富含米油等營養物質的高端綠色無公害原胚芽米,大幅提升農產品價值。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項目團隊構建農業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體系,推動富順農業全面普及信息化。該技術不僅能夠精準施策,依托土壤信息監測系統實現測土配方施肥的極致精準,大幅削減化肥農藥用量,守護一片“綠水青山”;更以智能節水灌溉與病蟲害防控并舉,農產品品質躍上新臺階。該技術體系依托智能APP系統,構建起田間管理的“千里眼”與“順風耳”,種植戶輕觸指尖即可掌握全局,勞動力成本顯著降低。
在牽頭運營的高標準試驗田里,項目團隊率先嘗試低空經濟領域中的智能無人機自動化播種作業技術,運用無人機進行點射播種,巧妙應對了傳統播種中種子易遭鳥類啄食及水流沖刷導致的發芽率低等問題。

當前實驗階段,已驗證該技術運用下的水稻種子可按預期發芽、出青;下一步,針對富順淺丘地形,項目團隊還將研發運用低空經濟下的自動化除草及收割技術。
針對富順的淺丘耕地,傳統的北方大型播種與收割機械在此難以施展,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進程。項目團隊精準把脈中稻與再生稻生產瓶頸,通過優化土地整理技術,確保種植筆直如一,減少收割時的轉向與碾壓損耗。同時,巧妙融合寬窄行種植理念與專用收割機設計,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前提下,顯著提升收割作業精度與效率。
開辟“央地民”合作新模式
據介紹,富順鄉村振興項目實施顯著促進了當地就業增長,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機會,提升村民收入并吸引人才回歸,增強了地區經濟活力;通過農業歷史博物館、農文旅項目和“土特產”公共品牌打造,將極大豐富鄉村文化內涵;通過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農村面源污染深入治理,鄉村生態環境得以顯著改善;農民的收入結構將迎來根本性變革,從依賴單一的農田勞作轉變為土地流轉收益與產業工人薪酬并重的雙重保障模式,顯著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開辟“央地民”合作新模式。

未來,中鐵科研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將創新性地激活閑置資源,打造“一館四中心”,構建現代農業應用新場景,為“三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服務。
其中,“農科驛站”精準對接農業生產需求,促進科技興農;“農村金融中心”助力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破解資金瓶頸;“農業科教中心”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人才活力;“農業歷史博物館”與農文旅項目融合,活化鄉村文化記憶,促進文化傳承;“農產品銷售中心”則精準營銷富順特色土特產,強化地理標識品牌效應,打造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