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1日電 (鄒立洋 王易)3月20日,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的稻田還籠罩在薄霧里,瀘州市地方民俗文化專家、高腔山歌傳承人康棋斯已經在田埂上忙碌了許久。他身后,身著粗布衫的農民們將翠綠的秧頭從大棚拔出,整齊碼放到貼著“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竹箢里。這是川南地區歷史悠久的“開秧門”儀式現場,春分這天的第一縷陽光,將揭開“巴蜀魚米之鄉”的春耕序幕。

千年農耕,從祈福儀式到生產指南。當康棋斯蒼勁的高腔劃破晨霧,《栽秧鼓歌》的渾厚鼓點隨即在田間震蕩,拔秧—祈福—挑秧走田坎,時光更迭,這場延續百年的莊重儀式仍在為現代農業校準著生物鐘。“開秧門了!”“秧子往上拋,谷子長得高!痹谝宦暵曔汉嚷曋,一束束秧頭拋向秧門,幸福合江的春耕密碼悄然激活。
“開秧門不是簡單的民俗表演,是寫在土地上的生產手冊!笨灯逅拐f,乾隆年間記錄的“泥溫探掌”法至今仍在沿用:老農將手掌插入水田,通過泥土對掌紋的吸附程度判斷地溫是否適宜插秧。這種源自經驗的智慧,讓合江水稻種植始終踩準農時節拍。
科技賦能,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作為四川省最早開始春耕的地區,合江的春耕總比別處“心急”。長江水氣的滋養讓這里春季氣溫回升早,水稻移栽較其他地區提早7—15天,得天獨厚的溫光條件使其成為川南再生稻培育的核心區。2023年,中稻+再生稻最高畝產達1265公斤;2024年,這一數字攀升至1269.2公斤,連續兩年蟬聯四川省單產冠軍。
糧食高產背后,是“良種+良技”的雙輪驅動。全縣推廣“甬優4949”等優質稻種,覆蓋率高達98%,其強勁的再生能力讓中稻收割后再生稻畝產穩定超400公斤。從旱育秧、合理密植等“七個統一”標準化種植模式到“縣級農技員+鎮街干部+鄉土專家”服務體系,從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到各類機種機收,科技創新與傳統農藝深度融合。
傳承創新,從儀式到產業的蝶變。當無人機群載著秧苗飛過老一輩農人正在辛勤翻耕的稻田,新農人們操作著履帶旋耕機在水田里劃出筆直的綠線,古老的祈福儀式與現代科技在此刻產生奇妙共振。
這種傳承中的創新正在結出碩果。合江縣始終堅守“糧豬安天下”,大力推進糧食“穩面積、提單產、增價值”,高水平建設“巴蜀魚米之鄉”,打造9個再生稻高產攻關示范片和14個縣級糧食生產示范點,糧食播種面積達122.4萬畝,產量52.46萬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