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5日電 剛剛過去的2023年,四川省司法廳(以下簡稱省司法廳)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發力靶向,為四川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法治保障。“我們持續聚焦促進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強化法治保障。”近日,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整合兩地資源
打造川渝法治“共同體”
2023年年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離不開法治保駕護航。前不久,舉行的2023年重慶市、四川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核準聯合考試是川渝第二次攜手開展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核準考試,實現考試分數兩地互認,旨在深化落實川渝司法廳(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以前,取得某省市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只能在該省市開展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川渝聯考后,川渝兩地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相互流動。”省司法廳律師工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樣的“雙向奔赴”還有很多。2023年4月,重慶市律師協會、成都市律師協會聯合發布十大合作項目。這些項目都和老百姓息息相關。“兩地律協合作以來,多項活動逐漸落地。”重慶市律師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一年來,省司法廳加強川渝法治一體化建設,與重慶市司法局簽訂共同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商事調解中心合作協議,共聘商事調解專家12名;與重慶市司法局、重慶市司法鑒定協會聯合發布《川渝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藍皮書》,推動川渝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區域合作走深走實。此外,廣安市在川渝高竹新區成立川渝高竹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探索創新跨區域人民調解新路子。

量化評估指標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的沃土;行政執法效能,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1月30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委托成立的第三方課題組“21市州行政執法效能評估”項目正式進入問卷調查階段。
“在此次第三方評估中,我們將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抽象內涵轉化為具體指標,并進行可量化的評估,從而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優、以評促經驗推廣的目標。”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3年四川啟動實施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計劃,出臺省級地方標準4個,推動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稅務、土地等領域制定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推行精準高效監管執法“一目錄、五清單”。今年2月19日起,《四川省行政裁量權基準管理規定》也將正式施行。
“我們將充分發揮組織協調、統籌推進、指導監督作用,通過行政執法情況檢查、行政執法案卷評查、依法行政考核、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行政復議附帶審查、行政執法投訴舉報處理等方式,督促指導各地各部門嚴格履行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職責,推動行政許可便捷高效、行政處罰公平公正、行政強制精準有效、其他各類行政執法行為規范有序。”上述負責人表示。
2023年9月,省司法廳與省商務廳簽署法務與商務合作協議,合作開展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育、助力企業涉外法律風險防范、搭建企業涉外法律服務平臺、建好建強解決爭議機構等4個方面13項具體工作,以高水平法律服務保障四川對外經貿高質量發展。
一年來,省司法廳開展行政復議服務民營經濟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發布涉企行政復議十大典型案例,出臺《公證行業服務和保障民營企業發展的意見》,推進公證機構為企業提供34項全生命周期服務。

加大下沉力度
用法治助力鄉村振興
春節將近,德陽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年味正濃,4名藝術家手持毛筆,在宣紙上寫出一副副法治春聯,分發給村民。連日來,綿竹市司法局將傳統文化與法治元素相結合,走進重點村(社區)、企業等,為群眾送上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法治年貨”。
近年來,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統不斷增強服務農村發展、建設法治鄉村工作力度。2023年底,在全省“法律明白人”提能培訓班上,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黨委副書記、“法律明白人”吳俊江分享了關于法治護航鄉村發展的故事。
雷竹是明月村的標志性產業之一。此前,為廣泛組織和動員村民種植雷竹,村上打算成立蒲江縣明月雷竹土地股份合作社和成都明月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村干部積極鼓勵動員大家入股。但由于對入股涉及的政策法規等不了解,村民并不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甚至還產生抵觸情緒。
“后來,村上的‘法律明白人’聯合法律顧問,和村干部一起給村民普及政策法規和法律知識,終于做通了工作,合作社很快籌齊首批運營股本。”吳俊江說,2022年,明月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086元;成都明月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實現收入152萬元,帶動村民自主創業36家。
法治環境不斷優化,為鄉村帶來更多人氣、更好口碑。綿陽市梓潼縣石牛鎮金牛街社區吸納“法律明白人”為道德評議團成員,解決了社區過去不能解決的部分不良行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巴中市通江縣三溪鎮永樂村實現“一網格一明白人”,為鄉村治理注入活力……當前,全省法律明白人主動參與村(社區)事務,參與“鄉村治理示范鄉鎮(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切實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最新數據顯示,四川統一標準認定“法律明白人”17.9萬余人,實現平均每個村(社區)培養“法律明白人”超5名。
省司法廳還持續開展“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活動,出臺公證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意見,推廣閑置農房流轉“四書模式”,實施“公證進鄉村社區”“百家司法鑒定機構服務鄉村”等法律服務,全年辦理涉農公證30余萬件。
依托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站(室),省司法廳統籌開展法律服務下基層到鄉村專項行動,出臺法律援助服務鄉村振興十項舉措,遴選257名涉農專業律師充實全省法律援助律師庫,將勞動爭議、土地糾紛、環境污染等涉農事項有序納入法律援助范圍,涉農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時限縮短9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