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查看種植在陽臺上的水培蔬菜。 張浪 攝
中新網成都11月4日電 (記者 王鵬)6層樓累計“造出”5畝耕地,陽臺上種滿新鮮果蔬,而果蔬的養料來自樓下的魚池……近日,成都市雙流區新安村,一座“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樣板樓正在建設中。記者獲悉,該系統通過“空中菜地”和“地下魚池”,打造出低碳農業,從而大幅減少碳排放。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棟占地300多平方米的6層建筑,陽臺上種滿兩排果蔬,其中外側為土培果蔬,內側是水培果蔬,包括辣椒、芹菜、紅薯、小白菜、青菜、蘋果、櫻桃等。而這“空中菜地”水培箱的水源,竟來自負一樓的養魚池。

樓房陽臺上種滿蔬菜。 張浪 攝
該系統的研發方——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種植工程師馮建路告訴記者,樓底的9個魚池,可年產有機商品魚過千斤,“管道將魚池中養魚產生的排泄物和水抽到樓上,用于水培蔬菜的肥料,經蔬菜根系凈化后,這些水再次流回魚池,繼續養魚。”
在“空中菜地”,還利用了當前最流行的人工光源技術。馮建路說,這種設施農業技術,對果蔬進行滴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時用不同的光源照射果蔬,保證滿足作物生長,又節約能源。
那么,當樓宇的陽臺和外墻成為“空中菜地”,具體該如何運作?菜苗、土壤來自哪兒?由誰來負責種植?

底樓的大型養魚池。 張浪 攝
對此馮建路解釋,在他們的設計中,只要通過專業化的設計和改建,建筑外墻和陽臺都可以制造出永久優質耕地進行農業生產。“居民未來只需要在每年年初選擇種植什么菜,由物業公司進行栽種和管理,居民直接采摘即可。”
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助理曾兵說,根據測算,這棟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的樣板樓,發展“空中菜地”后可以“造出”5畝耕地。
除了這棟“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樣板樓,為實現農業“碳減排”,該試驗區域還有覆蓋半徑5公里的真空廁所系統、日產300立方米的沼氣系統、年產6000噸的有機肥生產中心、有機生產實驗區以及“四態合一”農業展示區,可實現有機廢棄物、污水的就地處理和再利用。

工作人員走過陽臺。 張浪 攝
“這些試點技術都可以運用到都市中。”曾兵表示,未來,可以對居民樓的陽臺和外墻空間進行改造,搭建起綠植培育空間,培育上果蔬、綠植,從底樓到頂層一排排管道整齊排列,構建起中水處理、黑水處理、沼渣沼液、居民家庭有機生活垃圾、城市有機垃圾等系統,居民的生活污水、廚余垃圾等通過多個系統完成循環處理,成為果蔬、綠植成長所需的灌溉用水、肥料,培育出的果蔬則可以直接食用,從而構筑起一條可循環的綠色生態循環之鏈。
“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可以大幅實現碳減排。”曾兵說,根據科研人員測算,若“空中菜地”在全國鋪開,預計可制造4.5億畝耕地,加上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領域的碳減排,整個系統可以減少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0%左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