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9日電 近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了一位肺栓塞面積達80%的患者,一場緊急搶救就此展開。

雙下肢骨折半個月后出現胸悶氣緊
胡云(化名)在西藏工作已經多年。前不久,他在工作時雙下肢骨折,在醫院打了石膏后回家休養。由于下肢活動不便,胡云更多的是躺著。
半個月后,胡云感覺胸悶、氣緊,他再次回到醫院。但是,治療多天后,癥狀沒有減輕,反而感覺更嚴重了些,醫生建議他轉到條件更好的醫院。于是,胡云跟家人商量后,迅速乘機返回成都。
胡云原本擔心是高原缺氧導致胸悶氣緊,計劃先回家休養數天,但在回家過程中胸悶氣緊突然加重,還伴有胸部疼痛,于是趕緊入住了都江堰當地醫院,醫生在查看了他的情況后立即為他做了CTPA(肺動脈CT血管造影),結果顯示雙肺動脈主干栓塞。也就是說,胡云的肺,只有1/6在正常運轉,這意味著他隨時可能“猝死”。醫生一邊向病人和家屬講解病情,一邊聯系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緊急轉院。
肺栓塞面積達80%以上 醫生和家屬都不太樂觀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急診科接到電話后,立即聯系普外(血管外科)。遠程查看CTA后,普外(血管外科)立即同意轉院請求,并做好急診手術準備。
普外(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姚佐懿回憶,看到胡云的第一眼,就能感覺到他的難受,大口大口地吸氣,胸腔起伏幅度也很大,臉和嘴都憋得變了顏色,心跳快,血壓低。正如醫生所言,肺栓塞的病人不少,絕大部分嚴重肺栓塞患者都在發病早期進行了有效干預,對于這類栓塞范圍這么大、栓塞時間這么久的高危患者還是比較少見,所以對于手術預后評估不太樂觀。
很快,胡云被送進手術室。手術剛開始,整個手術團隊就倒吸一口涼氣,胡云的實際情況比CTA看到的還要嚴重,雙肺僅有部分左上肺動脈通暢,左下肺動脈及右肺動脈主干完全栓塞,栓塞達80%以上。姚佐懿解釋,普通人原本的肺血流非常豐富,承擔了通氣/換氣功能,把靜脈血交換為動脈血,而當時胡云的肺一是血流少,能交換氣體的空間所剩無幾,二是肺動脈壓力高,影響到了右心功能。而胡云手術最大的難點,是如何盡可能多地清除血栓,同時降低出血、血管損傷、心臟呼吸驟停等風險,非常考驗主刀醫生的技術和耐心,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嚴重不良后果,再次威脅患者的生命。
手術團隊迅速與家屬溝通,講明了實際情況。雖然家屬也沒報太大希望,但仍然相信醫生,希望能搏上一搏。有了家屬的信任,手術團隊屏氣凝神繼續下一步。
醫生提醒:長期臥床患者警惕肺栓塞
幸運的是,胡云的手術順利結束,回到病房后就能喝水、吃飯。手術后1小時,胡云就感覺胸悶、氣緊癥狀有緩解,心率從110次/分降到95次/分,血壓80/45mmHg升至110/67mmHg,呼吸頻率明顯平穩。這意味著,手術是成功的,結果甚至超出了預期。
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一般肺栓塞在30天內的死亡率為7%-12%,沒有及時干預的平均死亡率20%-30%,經過積極治療的死亡率能夠控制在10%以下。但更為兇險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根本就沒有搶救的機會。
而胡云的肺栓塞,是因為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導致血液不流通誘發了左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脫落導致了肺動脈栓塞,在西藏到成都路途中血栓再次脫落加重了肺栓塞。這讓胡云的家人更加感覺,他發病8天還能堅持到手術,這無疑是幸運的。醫生認為,栓塞不是一下子就發展為大面積的,而是剛開始可能只是有一點阻塞,慢慢進展為大面積栓塞。由于胡云長期在高原生活,缺氧耐受力強,所以才會在大面積肺栓塞的時候仍然還能堅持。
對此醫生提醒,年齡大于60歲、惡性腫瘤患者、孕婦及產婦、骨科大手術、肥胖、吸煙等這類人群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但肺栓塞是不挑年齡、性別、種族,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大部分肺栓塞的栓子是來源于下肢深靜脈脫落的血栓,所以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一定要接受規范治療,警惕肺栓塞。
那普通大眾該如何預防呢?專家表示,長期需要久坐的人群,每1-2小時站起來四處走動;坐著、躺著時要時常變換姿勢并經常活動雙腿和雙足;久坐、久站的人群,可以穿過膝的彈力襪;不要吸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