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30日電 (楊茂)今年以來,中江縣紀委監委結合紀檢監察干部隊伍教育整頓和信訪舉報工作要求,持續深化“有不滿、找紀檢”工作理念,扎實開展“走基層、訪民生、解難題”活動,全縣200多名紀檢監察干部走村入戶,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著力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進村社、進園區、進學校、進衛生站所、進大廳和領導班子聯鎮駐村,正是紀檢監察干部走基層的“五進一聯”活動,推動縣、鄉兩級紀檢監察干部主動下沉、深入一線,依托“千人走千企”“民情大走訪”等活動,設置廉情綜合監測點37個,每個月開展流動接訪并固定1個工作日下沉開展聯動接訪,每次走訪不少于5人。

征集民意只靠干部走訪還不夠,多渠道征集能更全面合理地反映真實民情。
“您好,我們這里是中江縣作風辦社情民意專班,給您打電話是想了解下您對中江縣經濟社會發展、為民辦實事、營商環境、干部作風、公示公開等工作的意見建議,請問您最不滿意的是什么事項……”在中江縣的常住人口中,時不時有人接到這樣的電話,這便是中江縣作風辦社情民意專班的工作人員來電,通過開展電話問卷調查,了解民情民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建議。
立足職責“訪民生”,不斷深化落實“全員接訪”工作,組織紀檢監察干部輪流到信訪接待點參加接訪工作。全面推行“帶信下訪”工作,建立“紀檢監察信訪+‘12345’市民熱線+網絡輿情”問題篩查模式,按照“四個一批”的原則,定期對群眾投訴反映問題進行初篩,選取突出問題進行跟蹤督辦。
“我要反映一個事情,我能不能申請辦理五保或者低保……”日前,在聯合鎮信訪接待點,一名紅著眼睛衣著破舊的老人引起了紀檢監察干部的注意。
據了解,老人姓許,是聯合鎮獅橋村1組的村民,在外流浪了三十多年,今年剛回鄉,然而多年前的家早在暴雨中成了危房,現已徹底坍塌。如今老人居無定所,生活困難。
了解相關情況后,聯合鎮紀檢監察干部立即向村委會核實了許大爺的情況,并將他的信息和訴求反饋至鎮社會事務辦。在聯合鎮多方協調下,許大爺住進了遠房親戚的閑置房中,并為其快速取證、辦理相關手續,許大爺次月就領到了“五保”金。
此外,在便民服務中心專設“有不滿,找紀檢”窗口,由紀檢監察干部坐班接訪,直接與群眾對話,查找干部群眾“最不滿意的十個單位”和“最不滿意的十件事”,著力發現紀律作風、服務態度、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開設“有不滿、找紀檢”民聲回音壁,結合“清廉壩壩會”等形式,定期在回音壁上公開回應,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公開回應。

系統聯動“解難題”,點面結合提升質效。不久前,在中江縣綜合執法局的辦公室門前,小南街小學和幼兒園的負責人一邊為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送上“執法為民、熱情服務”的錦旗,一邊由衷地說道:“感謝你們,有效解決了小南街小學、幼兒園師生上下學交通擁堵和安全等問題。”

在這之前,中江縣紀委監委收到一項民意訴求,反映中江縣小南街小學及幼兒園學生進出的街道,被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臨時集市擠占,人多、車多,吆喝聲、嘈雜聲噪音不斷,給教育教學造成影響,也給學生安全造成隱患。中江縣紀委監委信訪室經過研判后隨即將該事項交辦中江縣執法局。
中江縣執法局在實地走訪兩所學校周邊并聯系學校負責人綜合分析后,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在凱江六橋設置了一處便民服務攤區,將學校周邊路段的臨時攤販疏導至該便民臨時攤區。
該舉措不僅解決了師生上下學交通擁堵、游商治理、農民販賣難、群眾買菜難等問題,還促進交通、市場等秩序得到良好改善,于是便有了送錦旗的一幕。
民情收集是第一步,辦理成效是關鍵。
對“碼上舉報”即收即辦,減輕群眾“訪累”,建立完善“碼上舉報”信訪臺賬,實時掌握群眾“碼上舉報”反映問題辦理進度。深入開展重復舉報治理“提質增效”行動,每月梳理群眾反映3次以上的重復舉報問題,以“一函一清單”形式點對點反饋,力促問題解決。
中江縣紀委監委還建立領導包案工作機制,按照“屬地管理、三級聯動”“一人一案、每年一包”的原則,通過對轄區內疑難復雜檢舉控告進行分析研判,采取“1+1+1”層層包案工作模式,縣鄉兩級紀委聯動協作、密切配合,既壓緊壓實屬地責任、主體責任,又推動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落實好監督責任,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解決在一線。
今年以來,中江縣紀檢監察干部下沉基層一線收集群眾反映問題136條,已解決48條,轉問題線索2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