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四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統籌做好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就業有出路
五年城鎮新增就業523.09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過去5年來,四川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打出一系列穩就業保就業“組合拳”,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23.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老百姓就業有出路,收入有門路。
不斷完善政策穩就業。頒布《四川省就業創業促進條例》,出臺穩定崗位、鼓勵創業、保障生活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構建產業、企業、創業、就業“四業”聯動政策體系。2022年4月,省政府印發《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十五條政策措施》,為全省穩就業保就業、促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全省累計減免返社保費1393億元,惠及職工2095萬人。同時,抓重點群體穩就業,實施大學生基層成長計劃,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成意向率保持在85%以上。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失業人員再就業15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47萬人。切實下足“繡花功夫”,工作專班定點幫扶成功幫助226萬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占脫貧人口的39%。
此外,不斷優化公共服務穩就業。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578萬人次。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7.83億元,建立創業孵化基地297個,帶動(吸納)就業25.1萬人。
教育有作為
183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5年來,全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深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全省183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持續優化。2017年至2021年,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小學增長14.46%,初中增長7.38%;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小學增長34.37%,初中增長12.36%。自2017年以來,全省建立并不斷完善城鄉教師隊伍的補充、交流、培訓和激勵等機制體系,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同時,著力保障特殊群體權益,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政策;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
5年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實施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對口幫扶等方式,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截至2021年,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55%,比2017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
醫療有保障
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大幅增長
5年來,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大幅增長,2017年底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4.85億人次,到2021年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達5.46億人次,老百姓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和保障。
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健康四川行動深入實施,持續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21年將3700余家企業和63萬余職工納入職業健康監測,完成首批營養健康食堂試點建設。疾病防控能力穩步提升,全省甲乙丙傳染病發病率連續14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強慢性病監測干預,學校衛生監測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此外,行業改革發展開創了新局面。簽訂川渝婦幼健康交流合作協議、川渝衛生健康監督執法合作協議,確定第一批川渝互認醫療機構臨床檢驗和醫學影像互認項目,337家公立醫療機構實現川渝電子健康卡“掃碼就醫”。實施川渝衛生技術人才“雙百”培養項目,打造“因病返貧致貧”預警監測系統,統籌下派1300余人對口支援脫貧地區。深化“大處方、泛耗材和欺詐騙保”系統治理,開展不合理醫療檢查專項治理,群眾就醫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記者 劉春華 江蕓涵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