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關鍵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列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這進一步提升了川渝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位勢,強化了兩省市共同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
即將開啟的2023年,四川該如何貫徹黨的二十大及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有關部署要求,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川觀智庫采訪省內外專家學者,他們認為新一年圍繞打造“第四極”目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可將重點放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升經濟總量、建好交通基礎設施、擴大內陸開放。
□川觀智庫研究員 李媛莉
要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量
加強經濟合作區建設
盡快布局城市新區產業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的觀點,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2月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已經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的“四極”予以確認。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肖金成向川觀智庫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四極”的定位,可以理解為區域發展的排序位置。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認為,國家區域發展“第四極”一定要具備綜合實力,包括經濟總量、交通地位、開放能級等,其中經濟實力是最基礎的。
受訪專家觀點一致,強調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國家區域發展“第四極”的首要任務是提升經濟總量。他們提醒川渝兩省市要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開展全年的經濟建設工作,并且無一例外地將提升經濟的關鍵落在“產業發展”上。
肖金成提出了產業發展的兩項重點:第一是加強經濟合作區的建設;第二是重點布局城市新區的產業。他直言,成渝地區相鄰區市縣、鄉鎮合作建產業園或者經濟區,是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然而,由于行政分割導致各種利益、資金矛盾難消除,已經建成的經濟合作示范區并沒有完全取得理想的成績。從解決問題出發,肖金成建議,各級各地的經濟合作區都必須真正從合作機制上突破,建立多層級的聯合委員會,或聯席會議制度,或聯合領導小組。肖金成特別提醒,注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的部署,“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現路徑”,因此他建議川渝各地應大膽探索經濟合作區的改革。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兵認為,經濟合作區踐行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既要實現經濟合作區有獨立事權、財權,又要保證“有人管”。他所言的“有人管”是指成渝共建的經濟合作區需要有高于雙方層級的領導力量。周兵建議,川渝各級的經濟合作區決策管理的主要領導可以由更高一級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擔任。
關于肖金成建議的產業發展第二個重點方向,即重點布局城市新區的產業,“只有創造崗位才能聚集人氣,而崗位靠產業產生。”肖金成說,新區的產業有賴于培育,不過相比之下,更快更高效的做法是引進來,“快速行動,開展招商引資。”他建議除了高新技術產業外,新區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 擺在優先位置
在毛中根看來,提升經濟總量的目標必須緊緊系在產業發展上,究其本質是發展實體經濟。“《規劃綱要》要求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因此他強調,實體經濟發展依然是2023年的主攻方向。“但新的一年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內涵更加豐富了,要求也更高了。”毛中根說,“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升級成了‘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字之差,意味著川渝在優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分工有序、競爭得當、互融互通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任務更加急迫。沿著堅守實體經濟的思路,毛中根給出兩點具體建議——
首先,恢復和擴大消費是重中之重的優先級工作。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2023年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會加快恢復,總的發展形勢會朝著潛在的增長速度靠攏。“這對成渝地區的經濟運轉,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毛中根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川渝發展指了路,“就是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毛中根建議,四川2023年應該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消費領域,包括消費主體、消費客體、消費環節等方面,如構造新的消費場景、吸引外來消費、激發本土消費等。
其次,毛中根提醒,在發力基礎設施建設、穩樓市方面,也需要較大的投入。“比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既符合《規劃綱要》的要求,同時充分結合了川渝兩地的實際。”他表示,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房地產穩健發展的優勢共性,是可以發揮見效快、帶動強、影響力久的投資拉動作用,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
在談到產業發展時,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成渝產業同質化的問題,直言地區間產業發展趨同、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的短板依然存在。在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楊春健看來,只有在同樣的產業基礎上,繼續做大增量,才能有更多不同細分的發展,同質化的色彩才會越來越淡。
增量從何而來?他給出兩點建議:一是防止既有產業往外流失;二是到全球市場中吸引新的產業回來。在這個過程中,切忌盲目照搬東部沿海地區做法。“引進的產業關鍵是要符合川渝資源稟賦、優勢基礎等實際。”他認為,不要只盯著高大上的產業。比如從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來講,川渝不少地方適合發展農業、經濟作物、礦產資源產業、旅游業等。
要進一步建好交通基礎設施
積極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
經過三年的探索和建設,肖金成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很好地跨過了統一共識、普及認識的階段,接下來是細化舉措落地落實的階段。他表示,《規劃綱要》是“粗線條”繪藍圖,現階段成渝地區則要遵循各種“細線條”的規劃,開啟質與量的同步推進。
肖金成列舉了“細線條”規劃的代表——《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并解釋“質”的內涵即成都和重慶主城兩大中心城區通過瘦身健體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雙城經濟圈發展。他直言,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的建設是新一年的重中之重。同時提醒注意《規劃綱要》要求的“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是以成都重慶主城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城市擴容提質,形成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鄉融合發展的都市圈。
肖金成表示,“城市群要一體化,都市圈要同城化。同城化主要體現在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公共服務等無障礙流通,要求更高。”他強調“交通先行”,建議都市圈的同城化任務,首要是“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只有城際鐵路暢通之后,周邊城市才能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區的產業轉移,規模才能做大,差距才能縮小。”肖金成說,建設城鄉融合的都市圈和產業聯動的都市圈都是重點,而它們緊密依賴“軌道上的都市圈”。
楊春健也認為建設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是解決“大的足夠大、小的太小”老生常談問題的關鍵。“成都和重慶主城的大,和其他城市的小,不是新問題。”他表示,“大的足夠大”并不是短板,“小的太小”才是要解決的問題。“成都、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與國內一線城市仍有一定差距,這決定了‘雙圈’的建設重點既包括實現成都和重慶主城自身做大做強提升帶動輻射能力,也要圍繞‘雙核’積極培育現代化的都市圈,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的均衡發展。”
受訪者們有共識,盡管成都和重慶主城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當發達,但兩大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城鎮的交通尚在起步階段。周兵覺得,這會直接導致成渝地區“啞鈴型”發展結構難以突破,不利于解決其他梯隊城市斷檔問題,尤其需要加快建設滿足經濟要素快速有序流動的城際軌道。楊春健也認為,目前成渝“雙核”與經濟圈內的其他城市以及經濟圈外的其他城市之間,暢通往來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服務不足,建議把“圈內交通快速成網”列為新一年的重點工作。楊春健還提醒,盡管成渝“雙核”間的交通硬件建設成效顯著,不過軟性服務卻顯得不足。“也就是兩核之間往來的交通順暢度還不夠,各種交通工具之間的轉換,多式聯運的便捷還沒有跟上。”他建議強化提升服務。
完善交通網絡的關鍵“樞紐”
說到交通基礎設施,周兵強調疏通“堵點”。這個“堵點”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前文指出的,除了連接兩大“極核”中心城區的重大骨干線路,缺少連接中小城市的支線;其二是線路上的“樞紐”建設有待提升。在周兵看來,“樞紐”指不同交通制式接駁的站點或港口,小到軌道交通與公路客運的換乘接駁,大到西部陸海新通道上的水路與陸路轉運港口。以城市公共交通的換乘站為例,他建議除了基本的出行服務,還需要商業設施、娛樂設備以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
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外開放的交通基礎設施,如水運通道,周兵強調,“不是單一的物流通道,更是經濟走廊”,因此港口建設不僅僅只滿足運輸需求,還應該是商務、消費、娛樂等綜合體。他以長江商業航運為例,“比如旅游產業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那么在線路節點與旅游服務相關的配套建設上,也應該積極提升完善。”
與交通網絡密切相關的機場建設也在周兵的關注中。他向川觀智庫表示,《規劃綱要》明確成渝要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是雙圈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川渝地區的各城市而言,都可以行動起來,主動投身到各類航空基礎設施與產業的布局規劃中。他介紹,重慶機場集團與四川機場集團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共同推進成渝世界機場群建設明確了總體框架。國航、川航、重航等航空公司也已開展市場研究等。在此背景下,周兵建議川渝地區的各中小城市,都可以審視自身區域位置和產業基礎,主動爭取加入世界級機場群的相關建設。
要進一步擴大內陸開放
加快走出去
敢于“無中生有”引進優質項目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受訪者提醒,進一步開放門戶也將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一年開新局的重點。把成渝“第四極”與另外“三極”作比較,楊春健梳理出川渝地區的開放特征和優勢。“從特征來看,成渝雙圈是獨有的內陸開放,而非沿海開放,所以其他‘三極’走過的開放路子并不完全適合川渝。”楊春健說,“因此強調重點向南向西開放,就是要把內陸開放的優勢體現出來。”
具體而言,他認為川渝正乘著兩股東風。其一是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楊春健表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意味著地處內陸的川渝地區更容易整合中西部的內循環資源,更有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繼而撬動國際循環,成為內陸開放高地。其二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生效實施,為川渝提供了重大的向南開放發展機遇。
“當下最需要做的就是趕快走出去。”楊春健直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尤其需要先進的生產要素、優質的運轉資金和管理方式,這些可以從全球知名的企業那里引回來。他提醒,引項目引資金要大膽,敢于“無中生有”。“招引的項目、產業未必是四川有基礎的,而要往長遠看,未來可能發展的產業和行業,都可以作為超前布局的選項。”
回到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上,楊春健建議,川渝向南向西的硬件通道要加速建設。從最新通車運營的新成昆鐵路說起,他直言全社會對該條線路的關注側面反映了長久以來的期盼。“川渝向南,還需要更多比新成昆鐵路更快的通道。”
推動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
協同開放示范區成勢見效
此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研究院院長劉洋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報告(2022)》(下稱《報告》),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走出去”高峰論壇上發布。川觀智庫注意到,該《報告》以“共筑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為主題,提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問題挑戰與對策建議。
《報告》編委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指出,以雙城為龍頭的經濟圈建設尚無成熟經驗可供借鑒和復制,川渝兩地最關鍵的工作是聯手。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為例,重點在于聯手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產學研用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聯動構建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協同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樞紐,共同打造高質量開放型經濟體系,進而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的典范。
劉洋建議,川渝共筑內陸開放高地重在幾個方面聯手:一是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建立川渝口岸物流、通道建設等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通道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運營組織等全方位合作。穩步推進經濟圈內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加快發展“陸水空鐵”多式聯運機制,共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群,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國際物流體系。加快構筑“干支通、全網聯、體驗好”的成渝機場群航線網絡。二是合力推進川渝自貿區、國家級新區、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綜合保稅區、國際合作園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高水平開放平臺建設。三是推動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成勢見效,“依托示范區持續開展陸上貿易規則、貿易金融、多式聯運、數字貿易等首創性、差異化的內陸改革開放探索實踐,健全適應高水平開放的行政管理體制,持續推進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爭端解決等制度探索,探索更加便利的貿易監管制度等。”此外,劉洋提醒,要深化西部省市區的協作,加強與沿海、沿邊、沿江節點城市的聯動和國際合作,做強陸海新通道運營公司等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敬直言,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方面,川渝地區的口岸基礎建設、開放制度建設、開放市場建設仍顯薄弱。他建議,加快優化口岸功能,可以探索成渝城市群立體綜合大口岸體系,提升兩地保稅港區、綜保區和保稅物流中心開放功能等。同時,他也強調兩地的聯合,包括川渝聯合推進內陸開放經濟體制建設,探索陸上貿易規則以及加強投資與貿易市場合作,聯合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投資貿易合作,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