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記者1月19日從省衛健委獲悉,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我省加強醫療機構內和機構間協調統籌,將專家力量、人力資源、藥品設備和重癥患者向綜合救治能力強的三級綜合醫院集中,注重新冠救治與基礎性疾病救治并重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并重,實現全省遠程醫療“一張網”,盡最大努力“保健康、防重癥、降病亡”,當前全省已平穩度過感染高峰和重癥高峰,全省疫情防控醫療救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省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日均診療量從上月11萬人次高峰下降至3000人次以下,ICU床位使用率從1月初85%左右下降至60%左右,重癥患者從1月6日5710例高峰下降至2895例,階段性成效背后離不開多措并舉。
醫療資源實現“應備盡備”。四川加快重癥床位儲備,全省定點醫院ICU床位數、三級醫院綜合ICU床位數和專科ICU床位數較去年同期擴增2.4倍,也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做好不少于3個月用量阿茲夫定、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小分子藥物儲備,篩選并采集符合恢復期血漿標準的獻血者血漿10余萬毫升,指導醫療機構盡早規范使用,保障全省新冠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組織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學習新版診療方案,經重癥醫學專業培訓的其他科室醫師數和其他科室護士數分別達22438人和49169人,有效提升重癥診療規范化、同質化水平。
發熱門診實現“應設盡設”。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及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設置發熱門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發熱診室,現有發熱門診(診室)4478家。四川也在指導各地將閑置的方艙醫院、體育館、展覽館、核酸采樣點等場所轉化設置為發熱患者服務站(發藥點),打造15分鐘便捷診療服務圈,同時指導發熱門診單純開藥患者較多的醫療機構及時增設“全科門診”或“便民門診”,部分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根據需要將普通門診轉化為發熱診室。
急診患者實現“應診盡診”。四川加強急診力量配備,各地通過增設120調度席位、增派調度人員、建立院前急救應急梯隊等措施將120急救電話受理能力擴容至日常4倍以上。打通急診、留觀、病房銜接通道,確保急診留觀患者24小時清零,堅決杜絕拒診行為,同步增加急救車輛和人員配置,提高120急救車輛轉運效率,避免“壓車壓床”和遠距離轉運病人,讓急危重癥患者就近及時得到救治,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也設置24小時咨詢熱線,分流非急救需求患者。
住院患者實現“應收盡收”。四川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壓實三級醫院老年重癥患者救治兜底責任。三級醫院開放所有院區、病區、病房,強化外科床位統籌和內外科人員混合編組,按照不少于總床位的50%建立綜合救治病房,配備呼吸機、監護儀等必要醫療設備,專門用于收治老年、兒童等重癥患者。為緩解收治壓力,四川還組織制定省級專家共識,明確入院、轉院、出院“三個標準”,指導醫療機構加快床位周轉、釋放醫療資源。
重癥患者實現“應治盡治”。全省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制,建立“省級片區指導醫院-市級三級醫院-區縣級醫院”三級重癥救治體系,覆蓋全省21個市(州)60家三級醫院和386家(全覆蓋)區縣級醫院。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等4家片區指導醫院對各自負責片區開展每日線上會診和每周現場巡診,市級三級醫院對對口負責的區縣醫院開展線上會診和現場指導,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建立轉診綠色通道。四川依托183個縣(市、區)全覆蓋的遠程協同調度系統,確保重癥患者救治可及時得到省級專家指導,還在2023年選派包含呼吸、重癥、急診等專業的醫務人員1294人到脫貧地區的縣級醫院,加快補齊醫療薄弱地區能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