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鹽源9月30日電 (岳依桐 湯雁)連片的金黃色稻田在風中搖曳,仿佛金色的“稻浪”翻滾,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展現出一幅美好的“豐”景畫卷。這是記者近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水稻現代農業園區所見的一幕。
該園區位于龍塘鎮下海村,2800畝集中連片的水稻種植基地由村民聯合創建,涉及492戶農戶。目前已實現“田成型、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路、水、電、氣、通信“五網”互聯互通。

下海村黨委書記陳世發介紹,該村種植水稻已久,但自從去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畝產量從過去的800斤提升至1000斤至1200斤左右,每畝多200斤至400斤產量,給村民帶來更多實打實的收益。去年,下海村還嘗試推廣了100畝稻田養魚,鹽源縣農業農村局無償為每畝稻田提供40斤魚苗供村民嘗試養殖,取得了良好效益。“稻田魚售價15元一斤,比市場價高出近三分之一,還供不應求。”陳世發笑道。
梅雨鎮黑山村的水稻田同樣靜待豐收。該村黨總支副書記羅斌說,國慶假期后就將進行機械化采收。該村位于鹽源縣化肥減量增效“三新”技術示范區內,主推秸稈還田和配方肥技術,從而提質增效。
在羅斌看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各類農業科技普及應用,如今村莊的發展充滿活力,村民也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而標準化種植的推廣也離不開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培訓。“科學的種植技術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種植熱情。”
鹽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江云介紹說,每年播種季節,農業部門和鄉鎮的技術人員都會扎根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種植,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還會定期使用無人機進行噴藥。“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提高產量。”
據了解,圍繞“天府糧倉”涼山片區建設,鹽源縣2023年度完成2.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2024年度又啟動2.5萬畝建設任務。而作為農業強縣的鹽源,也正在助力“天府糧倉”建設之路上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