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歷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精彩。由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創演的川劇《報恩記》,將文物與川劇相結合,以尋孝報恩的感人故事傳承巴蜀文化遺產,賡續瀘州歷史文脈,讓古老的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該劇不僅賦予民間傳說當代內涵,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且還擦亮了地方文化名片,創造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實踐,是一部極具時代價值的優秀劇目。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蘊藏
川劇《報恩記》根據瀘州民間傳說改編。相傳南宋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多年尋母未果。在瀘南安撫使任上時,一次設棚煮粥、撫慰難民,竟讓其與母重逢。為治好母親的眼疾,馮楫用舌頭舔舐母親的眼睛,最終使母親重見光明。為告誡世人善侍至親,莫忘母恩,馮楫修建了報恩塔。
編劇在創作這部劇時,將原來傳說中的親生母子關系改為沒有血緣的收養關系——馮楫在災年成為孤兒,被同樣失去親人的安氏收養。三年后的逃荒路上,一場洪水又將這對母子沖散。直到二十年后,馮楫成為瀘南安撫使,在救濟災民時與母親重逢。經歷過一波三折、重重阻礙后,最后母子相認,終得團圓。
編劇在改編時,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蘊藏,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劇中的馮楫能夠將收養自己三年的養母當成親生母親對待,表明了他善良的內心和崇高的品德。這樣的改編,既傳承了“奉孝睦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又將一般的孝悌倫常升華為崇德向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了孝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該劇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給觀眾以豐厚滋養的精神滋養。
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報恩塔又名瀘州白塔,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背后蘊藏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川劇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受到高度重視。2024年,為保護傳承川劇,四川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表明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對川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和決心。
作為川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單位,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堅守使命職責,深入挖掘地方文物的多重價值,用川劇藝術講述文物故事,讓文物與非遺發生化學反應,不僅讓文物活了起來,而且還推動了川劇的傳承與發展。據悉,川劇《報恩記》啟用剛從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委培班畢業的一批學員擔綱主演、群角和樂員,以戲育人,以演出人,為川劇藝術傳承注入新鮮血液,讓古老戲曲充滿新的活力。同時,該劇還融入了蓮蕭、花燈、快板等藝術形式,展現了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的特色。可以說,川劇《報恩記》是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優秀典范,有效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瀘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文旅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川劇《報恩記》在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亮相之后,不少觀眾在被尋孝報恩的感人故事打動的同時,也記住了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報恩塔。報恩塔的“白塔朝霞”被稱為瀘州八景之一,具有美學、人文、藝術等價值。在文物古跡游成為潮流的當下,川劇《報恩記》對瀘州歷史文化景點的生動宣傳,讓報恩塔成為瀘州市的一張名片。
2024年全國旅游大會強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山西文旅通過與《黑神話:悟空》合作,喚醒了沉睡的文化瑰寶,趁熱推出的“跟著悟空游山西”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舉辦了十一屆的烏鎮戲劇節,將戲劇藝術置于江南水鄉之中,全國各地的戲迷和游客紛紛到此打卡,推動了當地的文旅發展。瀘州不僅有文物古跡報恩塔,還有名酒文化旅游區瀘州老窖景區、紅色旅游景區太平古鎮以及獨具苗家人文風情的大黑洞景區。這些景區景點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如對其鮮活的題材進行深入挖掘并通過川劇、清音、揚琴等非遺藝術形式來呈現,可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總體看來,川劇《報恩記》主題鮮明,人物鮮活,具有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等多方面的意義。若對其進行修改打磨,或將成為一部極具辨識度的地方文化精品。筆者建議:一方面是延長幼年馮楫與養母共同生活的時間,以增加情感的濃度;另一方面派遣上級官員對馮楫進行審訊,讓馮楫經歷從罷官流放到升官加爵的反轉,以增強戲劇的矛盾沖突。(作者系重慶市藝術創作中心胡佳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