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黃先生,已經被腹痛困擾半年,期間他把胃腸相關的檢查幾乎做了個遍,但是都沒發現明顯異常,他也嘗試過多種“對癥”治療的方法,也都沒有明顯效果。后被醫院確診為“正中弓狀韌帶壓迫綜合征”。
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也被稱為“腹腔動脈壓迫綜合征”。簡單來說,就是腹腔干被弓狀韌帶給“綁架”了,韌帶像一個橡皮筋一樣把腹腔干給捆住了。而腹腔干動脈是人體肝臟、胃、十二指腸、胰腺等上腹部消化器官主要供血血管,當它受到受到壓迫后,將導致供血減少,進而產生對應的消化器官癥狀,比如惡心、嘔吐、腹痛等。
“跑了好多地方,都說沒辦法治療。”一方面是無法緩解的疼痛,一方面是沒法治療的回復,這讓黃先生一度陷入郁悶。直到通過網絡了解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胃腸微創中心團隊曾開展過該疾病外科治療,才讓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打破地域限制,黃先生通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平臺遠程與普外科·胃腸微創中心伍映鑫醫生取得了聯系。在了解到相關病情及檢查資料后,給予他一系列的治療建議。
“痛了這么久,終于聽到醫生說可以治了!”聽到這個回復,黃先生難掩心中興奮,火速確定跨越千里來蓉治療的行程。
入院進一步完善檢查后,普外科·胃腸微創中心團隊為黃先生制定了綜合診療方案。第一步要解決的,是改善他的營養狀況,通過個體化的營養支持方案筑牢其接受手術的基石。而后,是以腹腔鏡開展的手術治療方案。
伍映鑫說,就是通過微創手術的方式,可以剪開壓迫在腹腔動脈表面的弓狀韌帶,并松解周圍的瘢痕組織,進而實現整體“松綁”,“但治療點位處于腹腔深處,操作空間狹小,還有就是操作點位就處于大動脈的表面,且手術區域大血管分布較多,這些都是手術開展的難點所在。”
正中弓狀韌帶綜合征臨床上較為罕見,目前對于它的發病機制上不明確。
多發于20-40歲體型偏瘦患者,主要癥狀有腹痛、嘔心、嘔吐、體重下降等。
由于癥狀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常常容易出現診斷困難和診斷延誤。如果餐后或運動后出現的腹痛,伴有惡心、嘔吐以及體重減輕的患者,尤其經過各項檢查排除其他常見腹痛病因后,需考慮這種疾病的可能。
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目前有效手段為外科減壓術,包括開放手術、腹腔鏡微創、機器人輔助微創等,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治療方案。
經過細致耐心的操作,伍映鑫和團隊最終順利完成對腹腔動脈的“拯救行動”。術后第4天出院時,黃先生已感覺不到腹痛。(吳平華 詹大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