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4日電 (廖桂華)近日,在西充縣鳳鳴鎮羅樹溝村的羊肚菌種植基地,一朵朵肥碩飽滿的羊肚菌破土而出,奏響了有機西充春日“豐收曲”。

“任書記,您看!這朵羊肚菌長得又大又肥!”基地一座大棚內,該村駐村第一書記任紅瓊、村民小組長張燕瓊正和村民一道采收著羊肚菌。張燕瓊樂呵呵地將自己剛摘下的“菌王”給任紅瓊看。“土地不會辜負每一滴辛勞的汗水,我們這幾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讓任紅瓊更高興的是該村掌握了羊肚菌種植技術,她說:“這可是咱村的致富‘密碼’!”
“今年村上種植羊肚菌10余畝,按我們給供貨商的現場采收價53元一公斤計算,預計收入10余萬元。”村支書張朝陽算著賬,臉上露出笑容。“今年菌子品相好,加上任書記和縣工商聯提前就聯系好了貨商、食堂和飯店,批發零售都不愁銷路。他感嘆道:“今年終于打了一個翻身仗!”
原來,去年此時,因產業發展滯后被列為“軟弱渙散村”的羅樹溝村,在首次嘗試與外部公司合作種植15余畝羊肚菌時遭遇滑鐵盧——羊肚菌倒是賣出12萬,但扣除技術費、人工費后,反而倒貼3萬元。
去年9月,西充縣工商聯選派副主席任紅瓊到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任紅瓊看來,村上與外部公司合種羊肚菌的最終結果雖不如人意,但不等于發展羊肚菌產業的路子錯誤。在該縣仙林鎮、太平鎮等鄉鎮,羊肚菌的種植都為當地奏響了鄉村振興“致富曲”。她認為可以繼續種植羊肚菌,但是技術依靠別人,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得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她建議村上打破技術桎梏,走自主發展之路,這一想法得到了村兩委的認可和支持。
當過建筑老板的“鐵娘子”張燕瓊做事踏實認真,被村民一致推選為村民組長,大伙兒都喊她“包工頭組長”,她主動請纓學習羊肚菌種植技術。任紅瓊積極聯系協調各級技術專家和種植大戶來基地指導,又派張燕瓊到縣內外其他羊肚菌種植大戶處學習。“羊肚菌種植的最佳溫度是8至15攝氏度,同時要保持適當濕度,過干或過濕都不宜生長……”幾個月下來,提起羊肚菌的種植要點,張燕瓊說得頭頭是道。這個村上一手培養起來的“土專家”,天天泡在大棚里,細心呵護著地里的“寶貝疙瘩”。如今,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她既開心又自豪。
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在羊肚菌獲得豐收的同時,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平時在基地打零工,活很輕松,一天至少有60至80元收入。”脫貧戶彭俊華說,和她一樣在基地務工增收的有30余名群眾。
村里的變化,不止在菌棚。西充縣工商聯籌集一萬元工作經費加強該村陣地建設,為村委會辦公室安裝空調、更新辦公設備;在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開展聯歡慰問活動,邀請在家村民和返鄉鄉友一起過節,增進鄰里感情,共話發展前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多方聯系愛心企業,村上4名學生每人領到2000元助學金……村上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不少村民對任紅瓊說:“任書記啊,您要是能在這兒干到退休多好!”
三月里的羅樹溝村,小麥泛起青浪,油菜花迎風綻放,一幅“產業興、村莊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等羊肚菌收完后,帶領村民整治稻蝦田該提上日程了,一步一個腳印,打贏我村集體經濟發展翻身仗。”說起下一步的打算,任紅瓊激情滿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