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引發熱議: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入駐天府永興實驗室。
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加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今,這家專門致力于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技術研發的研究中心落戶四川,正是我省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又一次實踐。
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如何扎實有序推進美麗四川建設?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全國一盤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著力打造四川的綠水青山。省兩會上,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成為代表委員熱點話題。
省人大代表、致公黨綿陽市工委副主委、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何顯兵對近年來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數據如數家珍:鐵腕治污后的四川,全省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9.5%,重污染天數從2015年的143天減少為2022年的7天。
何顯兵今年帶來了《關于對〈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十七條開展立法后評估并準確適用相關條款的建議》。在建議中,他呼吁禁止在長江一級、二級干支流一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項目。同時,對該《條例》出臺前后的化工園區項目進行分類審批。“要加強統籌協調,把減污降排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量。”
近年來,致公黨四川省委和宜賓市民主黨派對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工作開展多次調研和民主監督。“監督中發現,目前長江、金沙江干流100%保持Ⅱ類水質。”省人大代表、民革宜賓市委會專職副主委李能在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為省兩會帶來建議:強化向家壩水庫建設之初設計的增殖放流站的作用,“增殖放流”和“十年禁漁”雙管齊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
代表委員紛紛就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獻智獻策。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我省各地正在探索的實現路徑。2021年,巴中市被確定為我省整市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市。“試點以來,我市在多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比如,率先在全省建立整市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打造‘兩品一標’農產品189個……”省人大代表、巴中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呂愛國說,試點中,也存在相關制度設計待完善、相關權益交易平臺支撐不夠等問題。對此,呂愛國建議加大對試點地區政策支持、支持巴中設立全省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加大綠色金融信貸支持。
怎樣推進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近日,省政府印發《四川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部署節能降碳增效等十大重點行動。該方案出臺后,列席省兩會的生態環境廳廳長鐘承林始終在思考如何落地落實,實現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積極參與和創新行動,久久為功。”鐘承林表示,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以制定出臺《四川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方案》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工作精準發力,實現源頭替代、過程降碳、末端治理協同發力。
企業也是重要力量。“清潔能源產業占比達90%!”談及企業生產經營現狀,省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軍拋出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如何助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王軍表示,將持續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充分發揮現代產業鏈“鏈長”作用,幫助和帶動上下游企業研發制造、經營管理、數字轉型等各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千億級清潔能源裝備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清潔能源優勢,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省著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在省兩會上,農工黨四川省委帶來了《關于推進我省能源結構多元化 加快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的建議》集體提案。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四川省委專職副主委何蘋說,當前四川在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中還存在能源供給側結構失衡、能源安全脆弱性日益凸顯、清潔能源產業人才短缺、技術轉移轉化不足等問題,由此,農工黨四川省委提出“建立健全清潔能源產業政策、標準、技術管理體系”等多條建議。“我們將持續關注四川清潔能源發展,并積極貢獻農工黨的智慧力量。”
目前,我省啟動17個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為進一步加大我省零碳能源產業發展力度,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在省兩會上提交《關于大力發展我省零碳能源產業的建議》的集體提案。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瀘州市委主委羅素平認為,我省在零碳能源產業上有很大發展空間,從近期來看,打造光伏驅動的零碳能源產業生態圈,社會和經濟效能顯著。比如,以“光伏+建筑”的發展模式,加快推進向以全周期低碳化為導向的綠色建筑轉型。長遠來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加快新能源交通以及配套設施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效能。
助推轉型綠色“雙碳”,金融支撐不可缺。“我們在省內三地落地川碳快貼和全省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向全省綠色項目累計投放近百億元。”談及傾力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省人大代表、樂山市商業銀行黨委書記劉群倍感欣慰。目前,全省發展綠色金融仍然面臨綠色評價體系缺失等問題。對此,劉群建議:“應加強全省銀行與政府機構、工業企業的合作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項目和綠色環保工業企業實施優惠金融政策,比如建立綠色信貸快速審批通道或流程。”
記者 陳松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