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0日電 (單鵬)“核醫療產業是一條新興賽道,愈發受到全球醫藥行業科研和投資的關注。”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西南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董偉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表示。
核醫療因其診斷精準、治療靶向性強、療效顯著等特點而備受關注。“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腫瘤的發病率隨之提高。核醫療最大的針對對象就是各種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所以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董偉說。

董偉長期關注核醫療產業發展。他觀察到,中國核醫療產業體量并不算大,與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不過,中國核醫療正奮起直追,在核藥研發生產、國產核醫學設備、核醫學檢查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不斷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
“例如,許多核藥曾嚴重依賴海外進口,但中國已能自主生產部分核藥,產量也在不斷提高,這是比較明顯的突破。”他表示。
部分國產核藥開始逐步進入臨床階段。據董偉介紹,去年,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了一位晚期結腸癌患者。術后雖經多種治療,這名患者仍出現全身多發性骨轉移,疼痛難忍、行動困難。后來,西南醫科大學附屬核醫學科專家提出177Lu-TBM治療方案,在三次治療后,這位患者疼痛緩解,能夠自己行走。
“在這一療法中,我們讓177Lu連接TBM分子。當TBM分子識別癌細胞,它會把177Lu‘拉’到癌細胞周圍進行精準‘殺滅’。該療法的優勢是精準治療,同時對周圍其他細胞的副作用較小。”董偉解釋稱。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董偉十分關注核醫療產業發展。他認為,核醫療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對生產、經營、配送、使用環境、資質等均有嚴苛要求,發展需打通產業上中下游、協同發力,“不同于普通藥物,醫用同位素半衰期通常較短,這對生產和應用場景的聯動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產業鏈協同非常關鍵”。
據了解,中國核醫療產業各地布局呈現多元態勢。北京、上海等地科研資源豐富,側重核醫療技術創新與高端設備研發;四川等地憑借核工業基礎,在核藥生產等方面優勢突出;沿海地區則積極引入先進技術,推動核醫療產業與國際接軌。
去年7月,四川省政府發布《關于促進核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形成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核醫療裝備的標準體系,以及完善的核醫學臨床轉化及研學診療體系,建成國內領先的核醫療產業集群;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放射性藥物和核醫療裝備生產聚集地。
“總體而言,我國發展核醫療產業的信號愈發明顯,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董偉表示,“在生物醫藥領域,核醫療會是一個能夠快速追趕、引領增長的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