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4日電 (吳平華 羅樂 陳小芳)13日,高縣慶符鎮東升社區居民楊女士來到黨群服務中心,拉著該社區黨支部書記代萬龍的手熱淚盈眶:“我娃兒目前上學、生活都正常,要不是你們大家幫忙,我娃兒就完了,我那個家也就完了……”

“都怪我,是我的溺愛害了她!闭f起女兒小紅(化名)的過去,楊女士追悔莫及。原來,楊女士中年得女,全家視為掌上明珠,自小嬌慣有加。由于忙于生計,平時對女兒的管教長期缺位、錯位,甚至縱容。由于溺愛,小紅漸漸沉迷于手機游戲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怪異,厭學情緒嚴重,學校、老師反復教育收效甚微。后來,小紅為達到玩手機游戲的目的,竟多次以極端方式相逼。再后來,小紅干脆輟學在家沒日沒夜地玩游戲。

得知此情況后,東升社區干部多方及時開展幫扶,并請心理老師進行疏導。經過家庭、學校、社區半年多時間的共同努力,小紅終于扔下手機,重返校園。為此,楊女士特意為東升社區送去了一面“為民排憂替民解難”的錦旗以表謝意。
小紅摒棄手機游戲、重返校園,僅是高縣創新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高縣立足實際、主動作為,以品牌建設為載體,創新探索“1314”協同共育模式,積極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取得新突破。
工作中,高縣一方面積極探索構建“黨政統籌,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支持”的“1+3”聯動體系,黨委、政府加大協同育人統籌力度,發揮學校協同育人主導作用,推動家庭履行教育主體責任,引導社會有效支持服務全面育人。另一方面,突出家庭賦能、學校主抓、社會支持三個重點,積極探索實踐家庭、學校、社會的多圈層治理模式:通過推進“家風+家教”建設,夯實家庭教育基石作用;通過“家訪+課程”,全面發揮學校主戰場作用;通過“服務+教育”,打通社會力量關愛渠道。
與此同時,探索實踐“聯、幫、評”家校社共育工作機制,通過多維度聯動、實施精準幫扶,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緊密鏈接“家校社”三個圈層,推動協同育人工作高效運轉。大力開展“思政教育、家庭教育、特殊兒童關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專項行動,進一步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緊密合作,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教育環境。
截至目前,高縣累計發放棟梁工程捐資助學金630余萬元,受助學生1936人;開展各類專題教育活動311場次,覆蓋35個童伴之家近1500余名兒童;舉辦家校社協同育人培訓6期,覆蓋全縣5萬余名家長;建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22個,全覆蓋7000余名留守兒童;建成標準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個,有專職心理健康教師54人,實現法人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全覆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