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3日電 (吳平華 羅紫丹 楊清其)近年來,珙縣以林長制為統領,開展了一系列古樹名木保護行動。不僅讓眾多古樹名木重煥生機,更將愛樹護樹的理念深深植入珙州兒女的血脈,共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

走進洛表鎮合作村,一棵擁有650年樹齡的楨楠樹蒼勁挺拔、郁郁蔥蔥,它見證著這座村莊的古往今來,更讓村子多了幾分靈秀之美。
據了解,珙縣森林覆蓋率53.48%,遺存“植物活化石”珙桐18000余株;目前境內現存古樹名木8種共104株,其中一級古樹2株,二級古樹14株,三級古樹88株,古樹群2個共43株,分布在13個鄉鎮48個村,名木古樹主要品種為銀杏、木樨、羅漢松、楨楠、黃葛樹。
古樹名木是自然的瑰寶,亦是文化的載體,在其枝繁葉茂的背后,是一代一代人接力護樹的努力。近年來,珙縣積極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通過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古樹名木電子掛牌全覆蓋,落實“身份證管理”,給每一棵古樹“上戶口”;并用GPS定位系統精準定位古樹名木坐標,建立數據庫,填報樹高樹齡、冠幅胸圍、責任單位、管護人等“身份”信息,同時全面挖掘整理古樹名木的歷史價值、文化底蘊、傳說故事等,構建古樹名木“數據云”,讓一株株古樹名木的形象生動立體呈現。
與此同時,針對全縣名木古樹保護現狀,珙縣組織力量集中開展名木古樹專項整治行動,整治發現存在掛牌丟失、樹根部砌建香臺、地表硬化、樹體存在樹洞、根部腐朽、堆放雜物等問題23個,通過“一樹一策”整改措施,已全部整改到位。投入資金5萬余元對長勢衰弱、瀕危的古樹名木采取搶救復壯措施,著力改善其生長環境。
此外,該縣還采取多種形式持續開展古樹名木宣傳。廣泛宣傳《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古樹名木是珍貴的植物基因資源、寶貴的景觀資源、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具有多重重要價值等內容。2023年累計發放宣傳資料800余份,接受現場咨詢100余次,宣傳輻射達5余萬人次,提升了全社會對古樹名木資源保護意識。
一圈年輪,一年記憶。如今,在珙州大地上,古樹名木在延續生命、綻放光彩的同時,也蘊藏著鄉愁記憶,見證著時代變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