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5日電 (吳平華 周倩 潘政吉)14日,走進安岳縣永順鎮太和村經濟鞋面廠,只見車間內機器轟鳴,流水線飛速運轉,工人們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著。一雙雙靈巧的手在鞋面上穿梭,針線交織間,一雙雙精美的鞋面逐漸成形。

“我們是去年9月28日正式開工的。”太和村經濟鞋面廠課長劉坤芬一邊介紹,一邊用手指向繁忙的生產線,“廠區現有三條生產線,每天的產量大約有800雙鞋面。”
據了解,太和村經濟鞋面廠是利用空置的糧站建立起來的,由村“兩委”出資金、場地,企業出租金的方式進行合作。此舉不僅成功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實現了崗位供需精準對接,每年還將為太和村集體經濟增加5.6萬元的收入。
在車間里,看到工人們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現場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村民蔡珍珍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照顧家里,沒辦法出去打工。現在‘家門口’就有了工廠,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幸福感變得更足了!”
劉坤芬說,目前鞋面廠有40名員工,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都是本村的村民。后期還要擴大生產線,需要60至70名員工。“周邊有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加入我們,一起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她熱情地說道。
“接下來,我鎮將持續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通過引進更多像太和村經濟鞋面廠這樣的‘衛星工廠’,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永順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工廠建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出家門”就“進廠門”。在安岳縣,像太和村經濟鞋面廠這樣的“衛星工廠”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工廠”在安岳縣落地生根,群眾將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多的發展紅利,他們的日子也將越過越紅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