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素全接受記者專訪。 王鵬 攝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素全:愛都在每個人的心里
中新網成都6月30日電 (記者 王鵬)“這么多年來,總有人提汶川地震中我做的事,我很慚愧,很汗顏,沒有那么大的功德,沒有那么了不起,沒有那么偉大。”近日,在幽靜的成都彭州龍興寺,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興寺方丈釋素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14年前的抗震救災經歷微不足道,只是舉手之勞,做了一些簡單的工作。
年過半百的釋素全,大學畢業后機緣巧合與佛結緣。1992年,他在成都石經寺出家,1995年住五臺山塔院寺修學,1999年回川于四川省佛教協會駐會。2007年7月,釋素全入住德陽什邡羅漢寺。

釋素全在彭州龍興寺。 王鵬 攝
入住羅漢寺不到一年,便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汶川特大地震,什邡受災極其嚴重。當時,什邡市婦幼保健院受損嚴重,全院孕婦、產婦急需轉移。危難之際,身為羅漢寺住持的釋素全,毅然打開寺門,接納產婦在寺廟里生產,寺院變產院,禪房變產房。震后近三個月里,一共有108個寶寶在羅漢寺出生,他們被親切地稱為“羅漢娃”。
“出家人見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諱”,當年釋素全一句樸素的話,感動了世人。“羅漢娃”不僅是中國人守望相助的典型故事,也成為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生動注腳。2021年,由“羅漢娃”故事改編的電影《一百零八》上映,讓更多人了解到這段動人故事。而直到近期,釋素全才偶然看了這部電影。

釋素全懷抱“羅漢娃”。 受訪者供圖
“看了電影,我還是很感慨,熱淚盈眶。”釋素全說,在大災大難面前,中華民族那種團結、凝聚力、忘我的精神,對每個人都是一場精神洗禮。
記者問及往事的更多細節時,釋素全不愿多提。他鄭重地說:“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舉手之勞,做了一些簡單的事情。那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我們有婦幼保健院的醫生和護士,有解放軍戰士,有志愿者,有廣大僧人,大家都在奉獻自己,幫助受災群眾。”
釋素全用“眾生皆具如來佛性”這句話解釋災難中眾生的善意,“其實每個人都有大愛的精神,沒有災難發生的情況下,這種愛都在心里面,這就是中華民族了不起的地方。”
作為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釋素全對統一戰線工作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采訪中,他頻繁提及五個認同:對祖國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他認為,中國人之所以能在災難面前團結起來,奉獻自己,正是源于這些認同。
2011年,釋素全入住彭州龍興寺,并于2014年升座龍興寺方丈。釋素全告訴記者,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高級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龍興寺發出通電,正式起義,為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著名愛國高僧能海法師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更是中國佛教界中最偉大的紅色豐碑。
“能海法師看到了共產黨勇于奉獻、勇于擔當、勇于犧牲的精神,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毅然選擇了共產黨,有了他的牽線搭橋,才有了劉、鄧、潘在龍興寺藏經樓上推動成都起義。”釋素全說,成都起義后,能海法師又派他的弟子,脫下袈裟,穿上軍裝,隨十八軍進藏,參與西藏和平解放,這更是另一種意義的大愛。
釋素全表示,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充分發揮佛教的積極作用,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他說,如今佛教寺院必須依法進行管理。在法治社會,寺院管理不能逾越國法。釋素全認為,曾經傳統的寺院自養主要依靠功德捐贈,現在必須要結合時代發展走出新的路子。“我們可以開展一些跟佛教相關的手工產業,這是一種趨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總結出一套適應今天時代,又能夠直指人心的理論體系。”釋素全說,今天的中國佛教界,需要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理論中,總結出一套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體系,“然后,弘法利生、教化社會、慈善公益方面,社會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們該如何去做?”
因“羅漢娃”而諸多美譽加身的釋素全,對外界評價看得極淡。他說,如果在乎別人的評說,終將一事無成。他特別喜歡李白的一句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聲不會結束,放下名和利,你早就在萬重山之外了。”釋素全說,“素全”本身只是一個虛名,一個符號,人只有忘記過去,才能有美好的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