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8日電 (鄒立楊)為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致公黨瀘州市江陽區基層委員會主動謀劃、認真履職,為偏遠農村地區送去教育幫扶、為高山地區送去醫療幫助……需求在哪里,他們的身影就出現在哪里。
同心閱讀,助力鄉村教育發展
致公黨瀘州市江陽區基層委主委唐朝這樣說:“扶貧必先扶智,教育幫扶是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的治本上策。”
為做好“雙助”活動品牌的教育幫扶工作,致公黨江陽區基層委唐朝帶領黨員們不辭辛苦,定期深入偏遠山村去看望教師和學生們,每一趟都是一次起早貪黑的路程,再加上步行家訪,一趟下來大家都累得腰酸背痛,卻沒有一個人停下腳步,用堅持和汗水摸索教育幫扶的道路。在嘗試過不同的方法后,他們認為閱讀可以成為提高教師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最有效途徑,通過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自我教育、教師在閱讀中提升教學觀念,從而達到提升偏遠地區教育質量水平的目的。
為此,致公黨江陽區基層委在江陽區石寨學校久橋小學和古藺縣二郎鎮玉林小學開展了“校園閱讀”系列活動。從送書籍和教具,到送閱讀教學模式、閱讀指導教師進入課堂,近百人次的專家學者和志愿者深入古藺、敘永、江陽邊緣農村學校,援建了60余個同心書屋、打造了5所學校的校園閱讀文化,為100多個中小學校班級贈送11萬余冊圖書,錄制配套閱讀課例40余節,輻射萬余學生。
閱讀,還要讀“好書”。為了讓孩子們讀上合適的書籍,致公黨員們在書籍選擇上用心用情,根據學生的學段、閱讀能力等來篩選最適合閱讀的書籍版本,讓孩子們放心閱讀。“同一個系列的書,因為內容的不同,我們都需要對應不同的年齡階段、將它們劃分到不同的年級,設置‘好書推薦卡’,讓書‘流轉’起來,充分發揮出每一本書的價值。”談到“同讀一本書”,唐朝由衷地為鄉村孩子們因為閱讀發生的改變而高興。
今年,古藺、敘永兩地四校響應“閱讀種子教師培養”活動,篩選出60名鄉村教師參加了致公黨江陽區基層委組織的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名師跟崗、工作坊研修、返崗實踐等方式,讓閱讀骨干帶動當地教師閱讀課堂教學,最終成立校園閱讀教學團隊。“閱讀種子教師培養”的良好效應,得到了致公黨瀘州市委會和社會熱心公益人士的關注,明確表示每年支持40萬元,專項配額用于鄉村閱讀項目。
如今,古藺縣二郎鎮玉林小學“詩”聲朗朗,處處彌漫濃濃詩意,成了遠近聞名的“詩意校園”;古藺縣茅溪學校和東新學校,敘永縣水尾學校和麻城學校,相繼成立了教師閱讀工作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師生閱讀。“校園閱讀”“校園文化特色打造”在玉林小學等學校開花結果,在孩子們成長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送醫下鄉,溫暖療愈高寒地區“關節炎”
“住高寒地區的人們,慢性骨關節炎是困擾老百姓特別是中老年群體需要解決的頭號難題。”在古藺縣雙沙鎮中心衛生院進行醫療對口支援的致公黨員謝勇,經過一段時間的坐診后,發現當地普遍存在慢性骨關節炎病癥。由于鎮、村等醫療硬件設施簡陋等諸多因素,對于疼痛性疾病的診斷和處置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類慢性關節炎病癥的治療是醫院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為此,謝勇有了在鎮衛生院建立疼痛康復診療中心、培養一批專業化醫護人員、提升其慢性疼痛性疾病處置能力的想法。致公黨江陽區基層委在了解相關情況后,連夜召開討論會,隨即開展調研分析,最后制定了詳細實施方案,獲得了古藺縣衛健局和雙沙鎮衛生院的認可和支持。為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隨即號召黨員志愿者捐款資助了一臺4萬多的醫用臭氧治療儀,為設備設施升級“添磚加瓦”。專業儀器投入使用后,得到了患者們的一致好評,助推了疼痛康復診療中心的加快建成。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不僅僅是帶去了先進的醫療器械,還從軟件、運營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支持,為提升區域衛健服務能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近年來,致公黨江陽區基層委員會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持續開展醫療技術幫扶、醫師培訓、健康檢測、中醫藥推廣等公益服務,培訓了基層醫師等250余人,三伏貼義診活動累計服務2萬余人次,醫療技術幫扶惠及群眾5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