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7日電 (鄒立楊)近年來,瀘州市合江縣通過1234工作模式,堅守黨建引領把方向、狠抓兩個循環齊發力、依托三方機制助協商、握牢四級聯動強合力,將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推向縱深。2021年,合江臨港工業園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獲全省首批“金牌調解組織”;2022年合江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被評為全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先進集體”。2023年,合江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揚為“法治建設優秀單位”。
堅持在勞企共贏中,激發主體自覺
和諧勞動關系與產業發展互利共贏,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相互促進,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目的。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勞動關系處處長陳進曾在合江縣調研勞動關系工作時感慨道:“激發勞動者和企業的主體活力是我們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核心所在,是源頭治理的關鍵所在。”
強化黨建引領樹企業品牌。近年,合江縣建立了由多部門指導完善的企業黨群組織和調解組織,為企業平等協商搭建平臺和陣地,讓職工有組織可依靠,有事好商量。“五型”鑫陽、“天華處處黨旗紅”等黨建品牌讓勞企有了主心骨。
建立人資管理聯絡機制。搭建通過“示范引領+傳幫帶”結合,發揮勞企雙方在構建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國有企業帶動民營企業,規上企業帶動小微企業,建立符合企業實際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動勞動糾紛協商自主、權利義務協商自治、和諧關系協調自為。
開展和諧企業培育活動。推進勞企共建和諧共贏,天華化工集團、華藝陶瓷、金田紙業、永興誠釀造等企業近幾年實現勞動糾紛零投訴零舉報零仲裁。其中天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將黨建引領融入到生產經營中,營造出創先爭優比學趕超氛圍,目前獲得國家科技創新專利15項,發揚工匠精神鍛造了一批以左東亮為代表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四川省勞動模范人才。
堅持在法治規范中,筑牢穩定保障
法治規范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最強保障,通過法律法規制約來維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底線和原則。合江縣始終堅持以權益維護為抓手,建立“四早”機制提升法治效能。
風險隱患早發現。完善預警監測機制,建立企業“一對一”服務制度。常態化走訪調研、摸底排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和勞動關系情況,建立風險隱患臺賬,加強源頭治理。
部門力量早介入。健全源頭化解機制,整合三方協調委員會力量,強化監管手段,加大檢查力度,以穩崗就業為宗旨,開展爭議隱患協同治理。
矛盾糾紛早處置。建立聯動處置機制,綜合“仲裁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工會調解+司法調解”五調聯動,做實“縣+鎮(街)+村(社)+企業”的四級聯動格局,實現橫向縱向積極推進勞動爭議就近就地化解。
工資支付早落實。全面貫徹落實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規定和工資專用賬戶辦法,最大限度減少因發包轉包等引發的欠薪問題。
堅持在勇于創新中,優化服務活力
勇于創新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寶,以人民為中心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及時高效的維護勞動者權益,合江縣結合農業大縣縣情,不斷拓展“為群眾辦實事”服務范圍,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延伸服務觸角。成立勞動爭議人民調解組織,吸納退休干部、律師等社會力量擔任調解員,受理超齡、超時效,傷殘待遇、勞務關系糾紛等案件,打破勞動爭議受案范圍與處理程序壁壘。創新“勞動維權+就業幫扶”相結合模式,在案件調處過程中貫穿職介服務,提升再就業競爭力和擇業能力,助力勞動爭議化解。2021年以來,通過搭建再就業平臺,已成功幫助因勞動爭議失業的150余人到四川金田紙業、華藝陶瓷等企業就業。
探索異地維權。依托已建立的“合永江”合作機制,暢通“合江-江津-永川”三地維權綠色通道,探索異地委托辦案和文書互認,今年6月,合江縣勞動仲裁委接受江津區勞動仲裁委委托,在一月不到的時間兩地成功調解一起工傷發生地在深圳、企業注冊地在江津、勞動者系合江籍的工傷案件。自合作以來,積極主動為重慶籍79名農民工成功追薪196萬余元。
建立一站式聯調中心。實行案件分級分類處理,實現“監察仲裁+法律援助+司法確認+就業幫扶”一窗式辦結一站式處理。在臨港園區成立“勞動關系公共服務驛站”,建立標準農民工工資速裁庭,開展法律咨詢、案件審理、糾紛調解、司法援助等多項服務,突出共建共享。2020年以來,經合江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置換調解書87份,經合江縣人民法院司法確認制作調解書40份,涉及金額780余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