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2日電 四川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族宗教委近日在四川廣播電視臺S1演播廳舉行“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授牌活動”。
授牌活動以“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用專題片、現場訪談、文藝表演、示范授牌等,分序章和“滄桑巨變·同源共生”“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命運與共·同心筑夢”三個篇章,追溯各族群眾在這方熱土上交融互鑒,共同鑄就了源遠流長的厚重歷史、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巴蜀文化,生動講述了各族人民心手相牽、守望相助的動人故事。
多年來,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堅持需求導向,助力甘孜州提升醫療水平和能力,重視并狠抓涼山州艾滋病防治工作,對四川馬邊、云南鎮雄開展醫療幫扶,以及在援藏、援疆工作中構建了具有特色的華西健康幫扶模式,取得突出成績和顯著成果,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胃癌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楊昆,自2022年1月受四川省衛健委及醫院指派后,按照每月一周時間的政策赴涼山州昭覺縣人民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在此期間,他克服高原反應、氣候不適、生活不便等因素,以促進受援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觀念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升、業務得到發展、管理得到改善,群眾健康獲得感得到增強為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醫療、教學和技術幫扶工作中,耐心指導受援醫生在診療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提高當地醫生的診療水平,堅持每日查房,每周進行教學查房。
甘孜州九龍縣呷爾鎮文化站退休人員王長生,從小生活在藏漢結合家庭,父母的團結意識和“孝老愛親、勤儉持家、團結互助、文明誠信”的家風家訓伴隨著他的一生,影響著他的家庭民族構成和家庭關系,在耳濡目染下,民族團結的種子悄然在心中生根發芽。隨著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他的家庭也相繼融入藏、漢、彝三種民族,多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沒有因為風俗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而分歧疏遠,各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沒有一絲隔閡,彼此之間的生活習慣、文化信仰已相融相通,用心、用愛傳承著各族人民永遠一家親的傳統,成為多民族大家庭和諧共處的一個縮影,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共同書寫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感人故事。
綿陽市北川縣石椅村,轄3個組104戶352人,其中羌族占60%,建成了特色枇杷、苔子茶、桐子李基地200余畝,擁有羌年(國家級)、口弦(省級)、羌笛(省級)非遺項目3項,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名,是北川羌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地。村子通過定期舉辦“慶羌年、祭山會、領歌節”等活動,開發羌族民俗體驗、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學等7類旅游項目,培育接待經營戶23戶,發展形成了集觀光、體驗、康養為一體的年接待20余萬人次的農文旅深度融合典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當天,還有多個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椅村這樣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獲得授牌。據了解,此次評選嚴格,堅持面向基層,公開、公平、公正,經市(州)、縣(區)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或政府)層層推薦,省級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門力量對推薦候選對象對標參照國家民委有關測評指標體系和《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區)測評指標(試行)》全面進行材料審核、實地核查、隨機抽查,組織審驗打分和第三方評估,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后公示命名。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深入落實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全面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不斷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各地區和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典型,累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74個,省級882個,各市(州)也命名了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成效突出的先進典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