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txsc > 中新網四川

川北高原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2025年03月06日 16:00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6日電 (王利文 馬寧)地處中國川西北高原深處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是“壤巴拉塘”的縮寫,由藏語音譯而來,意為“財神居住的地方”。長江與黃河上游在此分野,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在這里過渡。在歷史長河中,壤塘憑借獨特的地理、生態與民族交融優勢,孕育出深厚的人文底蘊,堪稱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在時代發展浪潮中,壤塘縣憑借非遺賦能,在川西高原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嘉陽樂住(中)進行唐卡教學。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供圖

  傳承創新:非遺蹚出發展新路

  近現代以來,受交通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約,壤塘縣在工業發展進程中相對滯后,一度成為國家深度貧困地區。如何將自然與歷史饋贈轉化為發展動力,成為當地亟待探索的關鍵課題。

  在這一探索進程中,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佛教音樂(覺囊梵音)代表性傳承人嘉陽樂住勇挑重擔。2010年,他創辦壤塘縣首個覺囊唐卡傳習所,免費向貧困青少年傳授非遺技藝。他精心設計課程,聯合高校、博物館等機構參與教學研究。不到三年,首批60名唐卡學員取得優異成績,并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師生作品展覽,獲得各界高度評價,昔日的放牛娃就此邁入藝術殿堂。

  覺囊唐卡傳習所的成功經驗點燃了非遺傳承的“星星之火”,也激發了當地民眾對本土文化發展的信心。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藏醫藥、金工、梵音、陶藝等20余個非遺傳習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展現出“燎原之勢”,培養了上千名青少年。

覺囊唐卡傳習所創辦之初。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供圖

  為了讓傳習所學員真正成長為獨立、專業、深入的非遺人才,嘉陽樂住為不同學科學員制定了六至八年的學習計劃;為保障貧困家庭學員能夠完成學業,他在學雜費全免的基礎上給予生活費支持。師長們的無私奉獻,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傳習所的每位學員,形成了專注、勤奮、樂觀、團結的良好氛圍。此外,傳習所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研學基地,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項目。這不僅拓寬了學員的眼界,提升了學員的能力,還延續了高原地區與外界工巧藝術的相通相融。從唐卡到水墨,從織毯到緙絲,從工筆到動漫,從藏醫藥到現代康養和個護……學員們成為連接不同地域文化與產業的橋梁,推動古老藝術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

  談及傳習所創辦心得,嘉陽樂住表示:物質是方法,人才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終極目標,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就是關注人的培養和成就。“向外輸出勞動力、輸出生態和礦產資源是簡單快速的發展方式,但其代價明顯,會耗盡地方潛力和未來發展空間。壤塘縣則另辟蹊徑,走上學者所說的‘內生性原動力’發展之路。”

  因在非遺傳承創新、推動民族融合團結、促進地方文化事業與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貢獻突出,嘉陽樂住2015年被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為“2014中華文化人物”;2016年因在非遺扶貧工作貢獻突出獲“四川好人”稱號;2018年被文旅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十余年間,傳習所培養了國家、省、市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4名,組成了一支高水準非遺人才團隊。壤塘縣以此為基礎創辦了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通過“非遺+”模式培育孵化了十余個創業項目,涵蓋藝術運營、非遺文創、草本個護、康養理療、文化空間等多業態。他們還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舉辦十余場非遺特展,百余件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作品引發觀覽熱潮,推動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此外,唐卡藝術、陶藝瓷繪、藏藥浴康養、草本個護等產品遠銷海內外,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在“非遺+”模式帶動下,3000余名農牧民實現增收,助力當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2023年,壤塘縣入選首批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壤巴拉非遺傳習所與首旅旅行在北京簽署文旅合作協議。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供圖

  放牛娃轉身:傳承人才層出不窮

  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學員都來自偏遠高原牧區,高山草原賦予他們質樸的性格,傳統文化底蘊激發了他們熱忱的情懷。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經歷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放牛娃們成長為非遺匠人,融入現代產業,在家鄉開展了新的事業篇章。

  扎西娜姆便是其中一員。2010年傳習所創辦時,她選擇傳統醫藥專業,跟隨藏醫泰斗忠登朗嘉等老師研習。具備扎實藏醫藥基礎后,她又師從針灸泰斗趙普羽學習中醫三年多,隨潘科名研習道醫三年多,并參與了上海岳陽醫院等實習和義診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2018年,扎西娜姆等藏醫藥傳習所畢業學員創立了阿如藏公司,依托傳統醫藥與地方生態資源,圍繞康養、個護、藥材、健康食品等領域研發產品與定位服務體系。2020年至2024年,公司先后建立精油萃取工坊、藏藥浴康養中心;與相宜本草等品牌開發聯名產品;開展川貝等本土藥材培養項目;建立牦牛奶酪、金花藏茶、黑青稞醪糟等生產工坊,并與北京金鼎軒、眉州東坡等餐飲機構建立線下合作渠道。

  經過六年的努力,在扎西娜姆等核心團隊帶領下,阿如藏公司以優質的康養服務和產品贏得市場認可,年收入超600萬元人民幣,吸納了上百名傳習所畢業學員加入其中,帶動數百名當地農牧民增收。扎西娜姆先后榮獲第26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等榮譽,并代表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這些榮譽見證著學員的成長,也見證了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及高原縣城的綠色發展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傳習所學員中女性居多,“扎西娜姆們”在非遺傳承中“挑大梁”。在阿壩州、壤塘縣婦聯的支持下,傳習所以“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為抓手,按照“組織引領、婦女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總體思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1+N”的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產業總體規劃。其中,“1”是指以創業園為載體培育孵化婦女就業創業;“N”則指依托藏香、陶藝、藏醫等傳習所女學員,依據產業特點確定居家靈活就業路徑,帶動千余名有就業意愿的在家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傳習所的女學員們成就了個人事業,帶動了家庭增收,成為壤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核心力量。

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中的女畫師。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供圖

  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學員立足原鄉文化,游學各地后返鄉創業,帶動家鄉民眾賦能傳統產業、開創新興行業,讓偏遠山區融入時代的發展潮流,破解鄉村發展“空心化”難題。

  這批來自高原的“90后”“00后”用自身成長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2016年央視《講述》欄目拍攝了關于傳習所專題紀錄片;2019年傳習所作為脫貧攻堅案例入選中宣部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2021年中日合拍的紀錄片《唐卡畫師之鄉》在日本公映,反響巨大,并被中宣部評選為“優秀對外傳播紀錄片”。

  探索“壤塘模式”:文化賦能未來新篇

  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探索形成“壤塘模式”。清華大學教授沈衛榮認為,壤塘地區若能持續將藏族文化產品精致化、高端化并推向世界,“壤塘模式”有望成為民族地區發展典范,實現文化經濟雙贏。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靳薇關注“壤塘模式”近十年,她指出,這個個案內生性強,是本土的民族精英、文化精英借傳統文化寶藏,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帶領農牧民孩子取得諸多成就。到今天,已然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四川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勵軒表示:“壤塘的造血模式是利用自身豐富文化資源推動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有助于當地社會自我賦權,值得涉藏州縣和民族地區借鑒。”

  “壤塘模式”的核心是挖掘與利用非遺,借“壤巴拉非遺傳習所”轉化非遺資源,推動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還讓當地青年接受了教育、成為從業者,從而改善了經濟狀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

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全景。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供圖

  展望未來,壤塘將發揮非遺綜合效應,依托傳習所、創業園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以高水平工巧藝術塑造地理標識,提供融合非遺工坊、藏醫康養、藝術禪修、特色農牧、財神節慶等多元業態的深度文化體驗。

  壤巴拉非遺傳習所將以成熟的非遺特展、民族品牌、新媒體等運營體系為基礎,積極拓展跨境合作,講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壤塘故事,推動藏文化走向世界,探索非遺全球化表達。(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字幕2021 | 日本三级网站网址 | 亚洲色久悠悠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国产精品资源26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