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聞風丨2021年去哪兒玩?旅游業或迎這些新玩法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8日電 (熊思怡)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旅游業逐步復蘇。為助力旅游業轉型升級,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數字化推動旅游業升級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健康、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消費。關于旅游消費,2月22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1年發展預測》指出,未來將是消費升級、個性張揚的小康旅游,是數字驅動、場景創造的智慧旅游,是科技創新支撐的現代旅游。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建議,搭建數字文旅合作服務平臺,拓寬智慧文旅全產業鏈條,深化科技企業與文化文物單位、旅游景點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破數據孤島,推動政企機構數據共享開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項目,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應出臺專項補助等舉措刺激消費,把數字文旅打造為疫后新增長點。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主席燕瑛還建議,進一步提高冰雪體育旅游行業在線化率,依托數字技術從供需兩端賦能冰雪體育旅游發展。在供給側,通過“線上預約平臺+智能終端設備+數字管理系統”加快景區數字化能力建設;在需求側,實現冰雪體育旅游景區與在線平臺在數據、資源等層面共建共享,利用團購、直播、預售等方式開展一系列創新性營銷,向消費者傳遞有效的信息。
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到,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
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創建一批旅游特色村莊,推動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提升鄉村旅游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立鄉村振興學院,培育鄉村旅游人才隊伍;發動社會力量,特別是互聯網新媒體,策劃公益活動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帶動餐飲、住宿、休閑農業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同時吸引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人力;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使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生活環境不斷完善,為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奠定物質基礎;能夠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從而促進城鄉人口、資源雙向流動,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讓城鄉共享時代發展紅利。”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春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裴春亮建議,立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大的時代背景,挖掘當地自然文化資源,開發滿足不同需求的差異化旅游線路、旅游產品,不斷完善、拓展產業體系,加大對城市人才、資金資源的引進,讓當地鄉村旅游更上一個層次。
文旅融合加大資源轉化利用
“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推動文旅融合,從提高精神力量的角度推動文化建設,從鞏固文化成果的角度升級旅游產業。”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建議,一方面堅持疫情防控與文旅資源轉化利用并重并舉,注重新興技術在“文旅云”底層軟硬件層面支撐應用,推出一批文旅“云消費”新交互場景,支持傳統文旅資源積極開發IP內容精品、開展“IP化+數字化”升級。
另一方面,鄭曉幸建議健全文化旅游資源向生產生活多向賦能布局,構建文旅資源轉化利用的“新業態、新通道、新消費、新空間”,把鄉村文旅大空間變成大城市的小場景、大線路轉換為小通道、大產品轉換為小賣場、大數據轉換為小網店,孵化電商消費、小眾消費、分眾消費、訂制消費、飛地消費等新形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指出,非遺中有不少屬于手工藝作品,將傳統技藝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能有效提升非遺的知名度,夯實傳統技藝本土傳承基礎,同時也能解決本土青年就業創業問題,讓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旅企上市旅游資產證券化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認為,隨著國內旅游業的升級發展,目前的金融服務、金融工具已經不能滿足新經濟時代旅游業發展的一些實際需求,旅游企業普遍難獲得持續的融資途徑。
朱鼎健建議通過金融創新模式為旅游產業賦能:一是加大支持力度,適當放寬上市條件,提高旅游企業上市比例;二是進一步推動旅游資產證券化,增強旅游企業自身融資能力;三是創新支持模式,打破旅游企業的融資壁壘,拓寬旅游企業融資渠道。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游協會會長、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總經理黃細花呼吁,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對旅游行業的扶持力度,延長旅游業優惠政策的實施期限,對旅行社復工復產在融資、稅費、專項補貼等方面給予實質性支持,在“后疫情時代”鼓勵旅游產業轉型,適配一系列機制性政策,進一步激活旅游市場活力。
《2020年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1年發展預測》預計2021年國內旅游人數41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3.3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和48%。2021年你想好去哪兒玩了嗎?(中新經緯APP)
(綜合自中國證券報、北京商報、澎湃新聞、中國旅游報、中國文化報、云南網、經濟觀察網、廣州日報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