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0日電 (周韻)近年來,綿竹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生態發展,推動產業轉型,探索出美麗鄉村的蝶變之路。
老礦村迎來新變化
在清平鎮鹽井村村民謝德勇的“山貨坊”中,前來購買山臘肉、香腸的游客絡繹不絕。“現在掙錢輕松多了,前些年的這個時候,我還在井底灰頭土臉地挖礦。”放下礦鎬,謝德勇拿起祖輩傳下來的山貨制作手藝,自產自銷,還帶動了周邊村民養殖生態豬,采摘竹筍、野生菌等,加工制作成干雜食品,將山貨做成了當地的品牌。
過去,清平鎮因磷礦而興,家家戶戶的收入來源幾乎都與礦有關。彼時的鹽井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后來,為保護生態環境,大大小小的礦場相繼關停。2017年,靠礦謀生的鹽井村人“失業”了,鹽井村未來的謀生之路在何方?答案就是轉型發展。
清平鎮將目光瞄準了天然稟賦的山水資源以及羌漢文化等優勢,決定讓“礦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顏值變產值”,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昔日的泥石流遺址和礦場料坑上,“鉆”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觀光小火車,打造出金色的童話世界,一個文旅新地標拔地而起,實現了從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通過保護環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發展質量的“靠山吃山”。

原金花鎮有著豐富的礦山資源,多年來,炸山采礦曾是當地村民的生存之道。隨著九頂山自然保護區探采礦權清理整頓工作的快速推進,金花鎮走到了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
2015年下半年,原金花鎮緊緊圍繞“生態鄉村旅游”發展定位,以鄉村民宿旅游為紐帶,帶動觀光農業、商貿餐飲等新興產業發展,打造了康養民宿旅游新名片。
民宿里開滿“幸福花”
從“挖山”到“護山”,綿竹美麗鄉村生態底色愈發濃郁,獨有的田園鄉情化作了“詩與遠方”,吸引了無數游人陶醉山水,與大自然來一場回歸式融合。
“今年夏天,客人是一波接一波,收入十分可觀。”廣濟鎮云蓋村村民楊玉華曾是一名礦工,礦山關停后,他便失業了。前幾年,在村干部的鼓勵下,楊玉華將房屋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因其服務熱情,生意一直不錯。2021年底,楊玉華打造以深度體驗優質旅居產品和分享本土文化為主的2.0版高端民宿,并積極推廣民宿“私人化”“訂制化”服務,讓越來越多的客人愿意“為一間房,赴一座城”。
云蓋村是綿竹鄉村民宿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地方。近年來,隨著游客的增多,40家大大小小的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在云蓋村崛起。為推動民宿產業品質化、集群化發展,云蓋村積極引進社會資本,聘請民宿建設專業團隊,規劃建設了一批精品民宿,壯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主體,推動民宿產業鏈不斷延伸,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更走出了一條充滿綿竹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走進清平鎮850礦工主題民宿,藍白相間的外墻,清新素雅的內飾,房間里點綴的礦工元素,配上庭院里懷舊的礦井與礦車風貌,“懷舊”趣味十足。民宿負責人謝芬昌泡上一壺清茶,正陪著遠道而來的客人閑話家常。
“自礦井封停后,我們一家人就沒了收入來源。既然發展民宿,就要做到最好,留住更多的游客。”這幾年,口碑帶來回頭客,謝芬昌也積累了更多的民宿經營之道,時常組織村里的民宿業主們交流提升經營能力。
如今,清平鎮從事餐飲、住宿等產業的村民達1000余人,興辦農家樂、民宿達200余家,年接待游客量達60萬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達1萬余人次,獲得德陽市鄉村振興先進鄉鎮、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鎮等榮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