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天橋,連起學校新、老校區,讓師生出行更安全便捷;墻體彩繪,讓斑駁的外墻穿上“新衣”,變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把路邊的閑置小屋改造成暖心的戶外勞動者驛站……這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轄區黨委、政府與四川農業大學開展“黨建引領,校地合作”呈現出的諸多亮點。
為優化四川農業大學周邊秩序,給師生們提供安全舒適的教學環境,我市和雨城區兩級強化黨建引領作用,以文明創建為契機,深化校地資源共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等舉措,助力校園周邊環境全面提升,在融合聯動中實現校地共建共贏。
變化有目共睹
學校周邊環境越來越好
“這座人行天橋為師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2月24日上午,從四川農業大學新校區拉著行李箱到老校區的劉同學告訴記者。
劉同學來自山東,是該校大二學生。他說,每天上下課時段,是師生來往新、老校區的高峰期,但連接新、老校區的只有一座濆江橋,因橋面窄、人行道擁擠,為趕時間,有時不得不走機動車道,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沒想到,地方黨委政府替師生著想,修起了人行天橋,現在方便多了。”
在四川農業大學南門值班的保安唐先生也表示,自己在學校從事保安工作20年,每天都會目睹師生在濆江橋上擁擠的場面,但隨著人行天橋的建成,這樣的情況沒有了。
記者看到,該人行天橋為鋼架結構,一端在老校區,另一端在新校區,行走在天橋上的師生絡繹不絕。
施工人員介紹,這座鋼架天橋長120多米,去年10月動工,近日才準許通行,從動工到開通,只用了幾個月。
此外,四川農業大學周邊環境也有了新的變化——張家山路135號、200號大院等老舊小區進行了路面黑化、門頭更新、亂線整治等深度“美顏”;學校動物醫學院的外墻不見了過去的斑駁陳舊,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墻繪,同時新增停車位、劃定停車線,緩解了停車困難的問題;學校動物醫學院附近一處閑置房屋也改建成為戶外勞動者驛站,驛站內配有空調、書籍、飲水機、微波爐、便民藥物箱等,戶外勞動者和學生可以在此休息。
據了解,四川農業大學周邊環境整治是由雨城區東城街道牽頭,聯合市、區兩級相關部門與學校相關院系共同治理的結果,是校地合作在“互聯互動”中結出的“共建共享”果實。
校地務實合作
實現資源互補共建共贏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高校周邊環境對校園治安秩序、文化氛圍、交通安全等都有影響,因此,綜合治理、營造安全的教育環境至關重要。
2020年10月,雨城區與四川農業大學簽訂“十四五”合作框架協議,通過黨建引領,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贏共享。
按照“高校名師+社區”模式,建立社區名師工作室,整合高校導師資源,實施導師幫帶制,吸引學校20余名優秀師資力量入駐社區名師工作室,為全區29個社區導入名師資源,為建設精細化、人性化、智慧化現代宜居新小區提供前瞻化、科學化指導和智慧指引。將雨城區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區“戴鵬工作室”、西城街道“老徐工作室”等7個工作室打造成為全區“名室”,融合導師團隊智慧和基層一線工作經驗,提升社區治理骨干隊伍整體素能,夯實城市基層治理的人力資源基礎。
在四川農業大學實施“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培訓”、“‘五社聯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助力計劃”等項目時,雨城區聯合導師團隊,結合疫情防控,先后在8個社區、39個小區開展心理訪談和壓力疏導活動,幫助社區工作者實施情緒管理,引導小區居民化解壓力;深入16個小區,為居民、志愿者、網格員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和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的方針政策和“為民、靠民、惠民”的創建理念傳達到千家萬戶。
為進一步優化四川農業大學周邊環境,整合組織、綜合執法、住建、街道社區等多方力量,細化城市節點打造、環境秩序整治項目34個,營造良好的校園外部環境;聯合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公共會議室、圖書館、運動場等設施場所,設立29個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站;學校經濟與管理學院、中醫護理學院、食品學院等先后組織1000余名黨員師生志愿者到青江街道孝廉社區、東城街道新康路社區等開展“童伴之家”“微心愿認領”“公益服務一小時”等志愿服務100余次,認領兌現“微心愿”200多個,辦成好事實事340多件。
針對四川農業大學新、老校區師生出行高峰時段過往濆江橋擁擠的問題,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修建人行天橋,惠及學校師生。
為更好規范攤販經營秩序,雨城區委組織部、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住建局、區公安分局、東城街道以及四川農業大學聯建部門,組織開展多次踏勘和會商,由綜合執法部門牽頭形成《關于川農新校區外設置臨時攤點的調查報告》,將采取白、夜兩班人員輪流值守的方式,加強秩序巡查,引導攤販規范化、文明經營,促進周邊環境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