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曾為西康省省會,素有“川西咽喉”“藏區門戶”之稱。從雅安出發經“康”入“藏”的重要通道便被稱為“康藏路”,也是重要的茶馬古道之一。
隨著雅康高速的貫通,雨城區和甘孜州之間的車程由原來的4個多小時縮短到不到2小時,加速了地區之間各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選擇到雨城區就醫、就學、就業的同胞日益增多。
康藏路社區有常住人口110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5人,涉及15個少數民族。從打造民族文化長廊,親民化辦公場所,民族團結之家,雙語調解室等具體舉措入手,文明之源似涓涓細流一般,不斷滋潤澆灌著民族團結之花,成為省級文明單位康藏路社區最靚麗的底色。
鼓勵居民參與文明實踐
家住雨城區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區新安巷大院的曾邦芬,每天都要去大院里的黨群活動室坐一坐。
作為“銀發孃孃調解隊”中的一員,曾邦芬每天都活力滿滿。
“我們堅持‘萬事和為貴,有理讓三分’的原則,化解了不少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曾邦芬說。
有一次,曾邦芬聽說社區多次勸解吵架的一對小夫妻,但效果不佳后,自告奮勇與社區人員一起上門做工作。
一談情,站在當事人立場來體驗和思考問題,二講理,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對方的言行,三說法,把家庭暴力涉及的法律問題講給當事人,通過一次次耐心勸說,男方終于意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妥,小夫妻重歸于好,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曾邦芬露出淺淺的笑意說:“每次看到當事人心事重重而來,眉頭舒展而歸,我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為做好社區文明各方面的工作,提高轄區內居民文明的素質,銀發孃孃從居民中來,又主動投身到居民中去,發揮轄區熟、人員清、信息明的優勢,成為文明志愿服務隊的一員。當好文明“宣傳員”,深入街道、小區、大院等場所,發放《安全知識宣傳手冊》等資料;講解文明養犬、文明出行等多類知識80余次,倡導居民做文明人、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行文明禮;對亂吐亂扔、亂停亂放等各類不文明行為不“壁上觀”,而敢說敢做,積極勸導、正向引導,以主人翁意識、黨員責任推進社區大院變美變好,增強居民生活幸福感。
新安巷中的黨群服務中心,就是這群銀發孃孃的主陣地。
“干起事情來,我們是好搭檔,私下里,我們也是好朋友、好姐妹。”曾邦芬說,作為一名老黨員,也是文明單位中的一員,更應該亮身份、敢做事,促進社區更加和諧友愛。
用心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提高居民幸福指數,不僅要改善‘面子’,還要做實‘里子’,要讓居民樹立文明觀念,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康藏路社區黨委副書記李婭說。
在文明之源的滋潤下,向善向好的種子在社區生根發芽,社區里的居民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問生疏,和睦相處。
阿中在康藏路社區居住了十幾年,她早已把康藏路社區當做了自己的家。
每到周六,只要地面不潮濕,阿中都會帶著音箱設備來到南四路附近的生態河灘的空地上,音樂一響,人群三三兩兩匯集起來,身著民族服飾的阿中站在領舞的位置,帶著大家一起跳民族舞。
每逢重大節日,社區都會組織文藝演出。阿中就承擔起編舞任務。
“大家愿意相信我,我很高興。”阿中說,每當自己編排的舞蹈在社區居民中展示時,她都會格外自豪。
據了解,康藏路社區圍繞文明創建,結合每年9月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與“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相結合,形成爭優創先的濃厚氛圍,圍繞中華傳統故事、民族英雄事跡、百姓民間家事等方面,發揮各類先進、示范的引領作用,目前社區已評選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5戶,新安巷大院王宗蓮家庭不僅自己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和大院志愿活動,還帶動身邊的鄰居朋友一起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目前已有26名少數民族群眾擔任了社區民情聯絡員,并協助社區及時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為和諧社區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為了進一步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康藏路社區辦起了社區老年大學,取名“幸福里”。幸福里老年大學開設了舞蹈、聲樂、攝影、普通話等10多個專業,讓老人們有多種選擇。曾邦芬、阿中還有許許多多康藏路社區的居民們都報名入學,他們說,在這里生活特別幸福。
雨城融媒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