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雅西,男,漢族,36歲,雅安市名山區車嶺鎮人,現為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局書記員。
2010年9月,余雅西通過公招考試進入漢源縣人民檢察院,至今已9年有余。2012年,余雅西患上腦腫瘤,并于2013年和2016年先后進行了兩次開顱手術,手術造成的并發癥,讓他至今左手左腳仍存在嚴重的運動障礙,并時常伴有癲癇。帶病的他身體稍有恢復,就馬上回到崗位上,默默奉獻。他愛崗敬業、尊老愛幼、和睦友鄰的品質也受到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2018年8月,余雅西一家獲得雅安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我不是法律專業,在這一崗位上就更要多看、多學、多做。”2010年9月,余雅西通過公招考試進入漢源縣人民檢察院,雖然在后勤部門,但他也深深意識到在檢察院工作就要以法律知識為主,他暗自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自身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
剛到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工作時,余雅西就懷著對檢察工作的熱愛,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單位機房和網絡進行升級改造,引進了網上辦公系統,在全市率先實行了無紙化辦公,使單位辦公環境實現了大幅度的飛越,為今后單位的信息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由于工作成績顯著,他多次受到單位和上級部門的表揚,成為單位領導和同事們口中的“好同志”,單位領導也將他安排在業務部門鍛煉。
“沒有拼搏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這是余雅西的座右銘。在單位工作期間,余雅西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曾代表單位榮獲了全市檢察機關籃球比賽第二名、全市檢察機關舞蹈比賽第二名。
余雅西是雅安市名山區車嶺鎮人,工作9年來,他和家人總是聚少離多,每到周末他都要往返于名山區和漢源縣之間,其中艱辛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可種種困難依然未曾磨滅他的工作熱情和對檢察工作的熱愛。
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余雅西在前往漢源途中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檢查,最終確診患上了腦腫瘤,并于2013年進行了開顱手術,術后經過短時間恢復,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用在余雅西身上再適合不過了。2015年底,余雅西的腫瘤再次復發,這次的嚴重性讓人不敢想象。他于2016年再次進行了開顱手術,兩次手術對身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左手左腳仍存在嚴重的運動障礙,并且時常伴有癲癇的發作。對此,他時常樂觀地說:“我寧愿做一個身殘志堅的人,也不愿做一個身堅志殘的人。”面對這樣的困難,余雅西仍然不向病魔屈服,繼續堅持在工作崗位上。
兩次手術后,單位領導勸余雅西在家休養,他卻謝絕了領導的好意,堅持回到他熱愛的檢察事業上來。由于病情的需要,余雅西需長期吃藥和復查,對于一個入職不久的人來說開支是巨大的,每個月的術后治療費用造成了很大的家庭經濟困難,基本上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而這絲毫沒有動搖余雅西工作的積極性,他從未主動向領導抱怨過,也從未向單位索取援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余雅西和科室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科室的年終考評都獲得了全市一等獎,給單位帶來了榮譽。
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的時代,功利主義日趨盛行,余雅西愛崗敬業的行為更加顯的熠熠生輝。在嚴重的病痛中,在左手、左腳的嚴重障礙下,對檢察事業深深的熱愛,對公平正義的孜孜追求給予了余雅西強大的力量,“以夢為馬,不負韶華。”而他也正以忠誠、擔當、信仰為馬,不辜負韶華青春!
好人寄語:我熱愛檢察事業,它給我帶來了很強的自信心和榮譽感,開拓了我的眼界。檢查工作,讓我工作起來很有勁,很快樂!
道德點評:雷鋒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顆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生活的崗位?”而這段話體現在了余雅西的身上,他熱愛自己的職業,即使身患疾病,依然堅守崗位,依然滿懷激情和希望。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李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