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到村上旅游的人多了起來,我家也開始做起民宿、餐飲,接待游客增加收入。”2月26日,楊漢芳一早就忙碌起來,為家人準備各種食材。
從家人患病時的拮據生活,到后來開辦養殖場,再到計劃擴大自家民宿規模,家住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夾拉村和平組的楊漢芳家庭,靠著一家人的勤勞肯干,把生活越過越好。
楊漢芳不僅自己想辦法增收,還帶領當地村民共同致富,受到當地群眾一致稱贊。而楊漢芳家庭“勤儉節約、樂于助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家訓家風,也深深影響著當地村民。
堅強面對困難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可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處于高山區的農村家庭面臨的困難更多。然而,面對困難關鍵要看用啥辦法去克服,只要有足夠的勇氣就能戰勝困難!”楊漢芳曾用這些話總結過往生活,也言傳身教地影響著自己的兩個女兒。
1985年,楊漢芳與當地小伙楊樹兵相戀并結婚。婚后沒幾年,公公患上肝癌病倒,婆婆忙于照顧,丈夫又要上班,家庭事務全落到楊漢芳肩上。此時,楊漢芳才體會到“家庭主心骨”的重要性,她也隨即開始學做飯、喂羊等。在她看來,只要勤動腦、能吃苦,就沒有學不會的事。
不幸再次來襲。2002年,小女兒楊霓一只腳發生嚴重萎縮,多次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病因。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楊漢芳和丈夫沒有放棄,他們帶著女兒四處求醫,無微不至給予照顧。
正當楊漢芳一家人束手無策時,寶興縣殘聯伸出了援手,為楊霓爭取到在市醫院免費手術的機會。經過手術治療,楊霓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開始慢慢好轉。7年后,楊霓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并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在家人支持下,楊霓還多次參加舞蹈比賽,2010年獲得了“蒲公英全國青少年優秀藝術新人選拔賽”金獎。
帶領鄉親致富
夾拉村地處我市高山區,發展經濟是當地人多年來的心愿,但因客觀條件制約,增收致富并非易事。曾經,當地村民主要靠種土豆、玉米,以及養殖牛羊等為生,經濟收入普遍不高。
“唯有自強不息,才是農村婦女的出路。”楊漢芳說,生活的磨難讓她認識到,只有不斷拼搏、永不言棄,才能創造更好的生活。
2006年,楊漢芳利用丈夫楊樹兵懂技術的優勢,貸款發展養殖產業。隨后,她以8600元/頭的價格從西藏引進了24頭藏香豬,開始了特色養殖之路。多年來,楊漢芳先后投資180余萬元,其開辦的養豬場也發展至一定規模,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年收入達80余萬元。
在創業的路上,楊漢芳和丈夫始終不忘黨和政府對其提供的幫助,待創業初見成效后,便積極回饋社會。在楊漢芳和丈夫的不懈努力下,當地32位村民獲得了就地就近就業。
隨著養殖場的發展壯大,楊漢芳成立了寶興縣夾拉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她家的養殖場占地面積9畝,建有標準化圈舍1280平方米,附屬設施齊全。此外,她和丈夫常年為村民義務進行養殖技術指導,組織350人次進行標準化生態養羊技術培訓,帶動周邊86戶農戶發展養殖業,其中婦女144人,養羊六百余只,促進周邊農戶人均年收入增加720元。楊漢芳夫婦用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增收,并獲得了鄉親們的一致認可。
此外,寶興縣夾拉養殖專業合作社還被省婦聯確定為“四川省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
傳承良好家風
楊漢芳家庭是一個團結互助、有難同當、有福共享的和諧家庭。
自楊樹兵、楊漢芳結婚以來,他們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平日里,夫妻倆即便偶爾拌嘴,楊樹兵也總是主動認錯。“過去不通公路時,每當我需要背運物品,妻子就會主動幫忙,哪怕腳磨出血泡也不吭聲。”楊樹兵介紹,不管婚前婚后,他都會在節日里為妻子送一件禮物,二人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中與日俱增。
長輩們的互敬互愛,是給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好禮物。因為楊樹兵、楊漢芳夫婦十分勤勞,且喜歡體育運動,在她們影響下,兩個女兒每次放假回家,也總搶著做家務、做農活。大女兒楊小燕參加市、縣舉辦的體育比賽,還獲得過好名次,拿到獎金后還會給奶奶、父母和妹妹買禮物。參加工作以后,楊小燕每次拿到工資,除了留下部分用于自己的必要開支外,其余都會交給父母用于供妹妹讀大學。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也越過越好。楊漢芳先后榮獲寶興縣“雙學雙比女能手”、寶興縣“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楊樹兵積極參加省級技術培訓,其主研的一項養牛技術項目,還榮獲了寶興縣科技進步三等獎;楊漢芳家庭在2017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家庭。
本報記者 彭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