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yazyfw > 北緯網

社區陣地“親民化” 居民感受“家味道”
2022年11月15日 14:59 來源:北緯網 編輯:
 雨城區漢碑路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
雨城區漢碑路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

  10月18日上午,70歲的陳元禮走進雨城區青江街道桐梓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現在辦事方便又舒心,大廳寬敞亮堂,工作人員態度好,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像回家一樣!與過去相比更親民、更溫馨,更有人情味。”陳元禮對社區辦公區設置和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很滿意。

  其實,全市像桐梓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樣親民、一樣溫馨的社區還有很多,這得益于近年來對社區陣地的“親民化”提升與改造。

  2020年以來,我市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三年行動,整合資金5000余萬元,完成了76個城鎮社區陣地改造,實現了硬件設施大提升,“軟件”服務緊跟上,空間布局更優化、功能配置更完備、環境氛圍更溫馨、載體活動更豐富、服務提供更貼心,形成多元素集合型社區,深受居民好評。

 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中午在雨城區青江路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里吃飯
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中午在雨城區青江路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里吃飯

  優化空間布局  提高服務保障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建設與每位居民息息相關。

  “過去社區辦公條件有限,空間窄,無法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務。”說起辦公“親民化”變化,雨城區桐梓林社區黨委書記吉小燕感慨萬千。她說,過去桐梓林社區辦公地點設在錦繡華庭小區3樓,面積200平方米左右,沒有活動空間,沒有休息等待區,且居民辦事要上3樓,很不方便。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社區辦公地點搬至迎新街,不僅位置顯眼,面積也增加到900多平方米。面積寬了,有空間增設親民便民設施和項目,如休息等待區、接待區、共享書吧、談心說事區、便民服務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居民辦事方便快捷,辦理事項從60多項增加至百余項,其中許多是社區主動服務事項?梢哉f,居民要辦的事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可“一站”搞定。

  與雨城區桐梓林社區一樣,名山區新城社區過去辦公面積也很小,經“親民化”改造,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從過去的100多平方米增加到1000余平方米。隨著面積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是便民利民服務項目的增加,如圖書室、兒童之家、青年之家、社工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多功能室等,為不同群體提供不同服務。

  我市在社區陣地“親民化”改造中,既著力補硬件短板,又注重解決機關化、形式化、辦公化等“軟件”問題,讓群眾喜歡來、愿意來、經常來。

  在解決硬件設施上,全市采取國資劃撥、配套返還、規劃配建等方式,新調配到位26個社區陣地用房,陣地平均面積從200平方米增加到400平方米。采取“社區綜合體+社區服務站”方式,差異化投放資源,建成一批面積較大、功能較強、輻射較廣的“綜合型”社區陣地,還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了一批“站點型”、“多功能”社區服務體系。并堅持“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原則,改變過去辦公區域多、服務區域少的傳統模式,推行集中辦公,拆除隔離式辦事柜臺,形成開放式、互動式的“零距離”服務模式,同時推行“一室多用、錯時使用”等措施,使服務用房面積占比提高80%以上,精簡各類形式化標識標牌70%以上,社區陣地面貌煥然一新。

  聚焦居民需求  拓展服務領域

  在雨城區石馬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周華芬咨詢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工作人員為她詳細解答政策后,她連稱:“原來是這樣,清楚了!”離開時,她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表示感謝。

  記者在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到,各辦事窗口沒有“隔離”柜臺,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互動式的“零距離”服務。每張辦公桌旁均擺放有座位,辦事居民同工作人員面對面交流,消除了距離感,顯得更親切。

  “婆婆稍坐一下!”一位享受高齡補貼的八旬老人來簽字,工作人員熱情招呼,還詢問老人是否喝水,老人笑瞇瞇回應:“謝謝。”

  石馬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雖然不大,但布局緊湊,內設休息等待區,配有書籍、老花眼鏡、免費充電器、便民藥箱、熱水器等供居民選用。

  在推進社區陣地“親民化”改造中,我市先后出臺《社區便民服務體系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親民化建設方案》《城鄉社區工作準入備案制度》等相應的政策措施,依法規范了社區便民服務體系的組織運行、設施標準、服務事項、管理考評等要求,剝離不適宜社區承擔的行政事務,為社區“減負賦能”,為更好服務群眾提供了制度保障。

  名山區新城社區黨委書記王蝶告訴記者,社區在做好醫保、社保、門牌號、優撫、民政等事務辦理的同時,聚焦居民需求,拓展為民服務領域,如托兒服務、老人健康服務等涉及青少年、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以增設便民服務為載體,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愛來的“幸福港灣”。

  近年來,我市還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為居民提供針對性、專業化服務,推動構建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設立3支公益信托基金,以項目為紐帶培育興趣類、互助類、公益類等社會組織和群眾團體970余個,建立“需求收集、項目發布、申報實施、結項評估”運行機制,依托社區陣地開展專業社工服務。

  營造溫馨氛圍  提升生活“溫度”

  60多歲的張大爺來到雨城區西大街社區紅色書吧閱讀圖書!斑@里每一件作品、每一樣物件都有故事,既是展示本土文化,也是居民與社區情感的紐帶。”西大街社區黨委書記彭懷濤介紹,社區利用居民收集捐贈的關于解放軍進駐原西康省、“三線”建設的老家具、老物件、老照片等,布局了“蒼坪山下紅色電波”展廳、社區博物館、“家在西城”宣教館等功能區,在滿足居民情感需求的同時,增強集體認同感,建設精神相通、休戚與共的溫馨社區,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溫度”。

  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群體是為城市美好生活辛勤勞作的“小蜜蜂”,全市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都面向他們開放服務,并結合社區“親民化”改造,布點建成了125個戶外勞動者驛站,免費提供避暑取暖、熱飯飲水、歇腳如廁等服務,同步配套完善有電瓶充電、車輛快修等設施。

  為讓社區成為居民的美麗溫馨家園,在實施“新民化”改造中,各縣(區)注重動員居民群眾、轄區單位共建共享,把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建議作為“親民化”改造的“第一環”,把發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首選項”,把豐富開展睦鄰愛親活動作為“重點課”,著力營造溫暖的社區大家庭氛圍,引導居民在社區建設中不斷增強參與感、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

  經過多方努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初見成效。在全市民生實事專項測評會上,與會代表、委員給出了“服務性強了,人情味濃了,群眾喜歡來”的評價。

  盧康偉  

  記者  彭加權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香蕉 | 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 日本特级婬片中文免费看 | 亚洲网站入口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