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美術館屋頂造型如同一朵巨大的芙蓉花。 記者 尹鋼 攝
理性的幾何空間中,螺旋向上連接的樓梯,形成感性的扭轉曲線,讓美術館變得俏皮生動。拾級而上,連通的展廳里,關于科技、潮流、生態等主題藝術展依次入眼,觀眾可在不同樓層獲得“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展體驗。
當前,“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正在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內的成都市美術館新館舉行。成都市美術館新館包含成都市天府美術館(以下簡稱“天府美術館”)和成都市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藝術館”),兩個美術館依湖相擁,散發出獨特的藝術美學氣息。除了搶眼的外觀造型,美術館還在材料、燈光、功能運用上,花了不少心思,以營造更為舒適、大氣的觀展環境。
它們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美學密碼?建筑和藝術作品如何對話?日前,成都市美術館新館設計者、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劉藝,揭秘了兩大主場館中潛藏的美學基因。
A
一花一山
彰顯成都“剛柔并濟”特色
成都市金牛區天府藝術公園,迎桂湖旁,兩座遙相呼應的場館造型別致。其中,一座場館屋頂造型如同一朵巨大的芙蓉花,它就是天府美術館。以芙蓉花為主要元素,天府美術館亭亭玉立于湖邊,每一個花瓣下都是一個展廳。遠遠望去,白色的房檐蜿蜒下垂,柔美的曲線倒映在湖面,一番“湖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的意境撲面而來。
這座現代化場館很有“四川”味道。劉藝說,天府美術館這種大房檐的運用,實際是傳統川西民居的一種現代演繹,是地域性和國際性的巧妙融合。以往,人們在房檐下生活、交流,青瓦下藏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息。而今,在新建的這個大房檐美術館里,人們走進藝術、親近藝術,另一種日常新圖景在這里悄然拉開帷幕。
與它隔湖相望的,是當代藝術館,其造型如起伏的山脊,飄浮于云間。當代藝術館的設計靈感源于“窗含西嶺千秋雪”,場館被設計成一個山形,屋頂上種植了草坪。這里既可以眺望整個公園的景觀,也可以“變身”成為藝術家們展示戶外作品的場地。開放的空間和外界空間互動,帶給觀展者親近而多元的感受。
兩座建筑,一剛一柔。劉藝說,“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表達成都剛柔相濟的城市氣質。”
雖然同為展館,在功能上,它們卻各有不同。天府美術館定位為大型城市綜合美術館,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近1.3萬平方米。當代藝術館,定位為面向未來的國際化綜合藝術中心,總面積近3.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超1萬平方米。劉藝介紹,“天府美術館主要展覽傳統繪畫雕塑類;當代藝術館空間尺度更大,最大展廳有1800平方米,高度接近20米,可以用來做一些超大尺度的當代藝術裝置影像等。”
格調高雅
竹皮、陶板成建筑材料
美術館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為了營造獨特的美學效果,美術館創新運用了不少材料,其中不乏首次運用。比如,為了彰顯天府美術館的柔美,室內選用竹材料進行裝飾,整個室內空間被竹皮包裹,輕盈、古樸。它們和五彩斑斕的藝術品奇妙相融,生出一種高雅的格調。
運用在展館的竹子原材料,并非“拿來就用”,而是經過工業化的高溫壓制,其防腐防火性和耐久性都非普通竹材料可比。不過,要把薄薄的竹皮貼上三維曲面的展館可不是件容易事。“上萬片竹皮都是工人在現場靠手工一點一點貼出來的,可以說是純手工打造的作品。這應該是竹皮第一次大規模用于美術館建筑。”劉藝說。
美,來之不易。天府美術館宛若芙蓉花開的造型,更是經歷了一番打磨。那些白色彎曲屋頂,是根據芙蓉花瓣造型設計的異形曲面金屬屋頂,屋面由上千塊蜂窩鋁板搭建而成,每一塊的形狀都不一樣。這些蜂窩鋁板都是在工廠打造完畢后,再運到現場拼裝,施工難度不小。
更為曼妙的,是美術館墻面采用的深色陶板。這個專為美術館定制的陶板帶有曲面紋理,表面上了彩釉,微微反光,貼在墻面就像起伏的水波紋一樣,蕩漾出粼粼波光。
在具有現代氣質的當代藝術館中,那些白色乳膠漆、混凝土板及鋼板的材質也暗藏新意。劉藝介紹,館里的混凝土掛板是用混凝土澆成巨大的方塊,再用電鋸切成很薄的板材后掛上去。這種工藝跟日常的混凝土迥異,因而給人輕盈靈動、干脆利落的視覺感受。“我們還將新科技應用到館里。比如,當代藝術館的屋頂草坡,用的是新型人工土壤,在重量、保水性、養分汲取、根系固定等方面比天然土壤更具優勢。”
C
俏皮靈動
光影和作品跳起藝術“恰恰”
在天府美術館大廳,遠遠就可以看見德國藝術家凱瑟琳·馮·瑞星博的作品《莨·鞣》。這件懸浮絲綢雕塑懸掛在展廳的上方,形如巨型蠶繭。凱瑟琳·馮·瑞星博在這件作品中使用了傳統技術,用不同年份的薯莨榨汁染色,給絲綢面料染上紅色和棕色,使其硬挺而有光澤。有意思的是,它的光彩也會隨著太陽的角度和日光的強度不斷變化,從而生出奇妙的藝術觀感。這讓人想起著名建筑師貝聿銘的設計名言“讓光線來做設計”。
美術館為人們提供視覺體驗,光的運用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專業的燈光設備和調試,在設計上,劉藝和同事還盡量提供自然光條件下的展覽空間。“在公共區域,像門廳、休息區,我們通過天窗、通過朝向湖面的玻璃幕墻,引入更多自然光線,畢竟人在自然光線下看展是最為舒適的。”在天府美術館,可以看見建筑玻璃與屋面相互映襯,光線經過內部竹色的調整和過濾,產生豐富的層次變化和明暗對比,帶動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明暗變更的節奏中,藝術品和光線仿若舞出一曲“恰恰”。探入場內的光線在流動的節奏里,俏皮地伸出“一腳”,給作品外圍加上一抹剪影,活潑而富有張力。
在引入自然光源的同時,在部分觀展空間,他們也刻意營造出一些比較暗的空間,“在這樣一種私密而寧靜的空間里,人更容易靜下來,沉浸式觀展。”
D
相融共生
公園和美術館仿若渾然一體
從美術館巨大的玻璃幕墻向外望去,有植物的細節,有移步換景的園林,公園和美術館仿若渾然一體,呈現相融共生之勢。這也是成都市美術館新館區別于國內其他美術館非常重要的特點,即藝術與環境的共生。在空間運用上,劉藝特別提到,公園跟美術館在空間和功能上完全一體化,“放眼全國,這種大規模的公園和美術館相融的建筑,都鮮見。”
在當代藝術館有一個大的開放草坡屋面,觀眾可以坐在草坡上看湖、放風箏、曬太陽。臨湖的活動平臺,可以成為藝術家做室外展場的地方。在這種設計理念下把一個單純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變得“可行可望可游”,美術館成為參觀體驗的重要延伸。
劉藝深耕建筑行業20余年,曾主持設計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城市音樂廳、丹景山觀景臺等建筑。但設計美術館卻是第一次。什么是美術館,這種扎根成都的建筑又應該生出什么樣的面貌?建筑之初,劉藝和同事們心里并沒有底,直到拜訪了不少業內美術館長、藝術家、策展人等之后,他們才從這些藝術從業者的講述中,追溯到了一座美術館的“初心”,設計思路也慢慢清晰起來。
美術館具有鮮明的功能性,需要提供空間,讓藝術展品更好地呈現。同時,這個空間應該是自由的、靈活的、突破傳統的、具有想象力的,能支撐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法變現。在這里,大空間被預留出來,最高高度近20米,大量的留白設計,可以滿足藝術家展陳的奇思妙想。在功能設計上,除了注重收藏、展覽、研究和公眾教育功能,他們還搭建了兒童工作坊、美術館之友、臨摹教室等活動場所。
對于深入其中的觀眾而言,美術館需要有一種“慢”力量,通過空間營造,讓人在快節奏中慢下來,體味藝術的滋味。那些純粹干凈的材質及色彩,那些環形展廊的蜿蜒曲線,以及被切割的幾何空間,用一種柔美且富有張力的美學浸潤,營造出獨特的美學體驗,讓人不知不覺中慢下來、靜下來。
場館小貼士
成都市美術館A區(成都市天府美術館)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近1.3萬平方米,擁有13個專業展廳、4個公教空間、2個學術報告廳及6個專業藝術庫區。該館定位為大型城市綜合美術館,將以天府文化為中心,收藏和研究在地藝術發展脈絡、關注和展示當下國際國內美術史研究和藝術創作發展現狀。
成都市美術館B區(成都市當代藝術館)總面積近3.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超1萬平方米,擁有8個專業展廳、3個公教空間、2個專業藝術庫區、1個影像放映廳及多個多樣態的時尚藝術空間。該館定位為面向未來的國際化綜合藝術中心,將以展現藝術的未來發展和與生活的多元嫁接為核心,在承擔美術館功能同時,打造一處可承載多元功能的時尚藝術空間,將重點關注在地藝術現場和藝術事件、關注國際前沿藝術的發展方向,推動成都藝術的前瞻性和國際化發展。
記者 邊鈺